供给发力消费才能更给力

来源:光明日报
2016-02-18 05:04:03

  刚刚进入猴年春节假期,中国电影市场就以频频“爆表”的票房收入让节日的红火氛围“烧”得更旺。大年初一当天,全国电影票房达6.6亿元,观影人次约1900万,创下单日票房历史新高;初一到初六,6天的时间中国电影市场使得猴年春节档毫无悬念地成为“史上最强春节档”。

  在电影市场几乎每天都刷出新纪录的巨大光环下,文化消费的其他表现形式似乎被人们淡忘。而事实上,不只是电影消费,旅游市场、民俗消费等文化消费形式的表现也颇为亮眼。电影院场场爆满、座无虚席的观影厅,旅游景点和庙会现场摩肩接踵的人群,图书馆、博物馆里一双双对知识充满渴求的眼睛,无一不是春节期间人们对文化消费旺盛需求的生动诠释和最好注解。

  春节假期,合家团聚,大多数人有了休息的时间,也自然有了休闲的需求。本就潜力巨大的文化消费市场需求在这段时间也有了更强烈的释放意愿。而这种意愿要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消费,离不开有效供给。

  实际上,为了满足旺盛的文化消费需求,供给市场也在不断的调整和创新中升级,以更充实的消费内涵和更丰富的消费方式接受消费者检验。以受人关注的电影市场为例,票房屡创新高一方面与影片类型的多元化、质量内容的提升不无关联,另一方面也离不开硬件设施的完善。2009年底,全国电影银幕数只有4700多块,如今这一数字已被改写为32000多块,影院和银幕数量的大幅增加使得更多三四线城市人群的观影需求得到释放。此外,在线售票平台也以其便捷和实惠吸引更多人走进影院。

  在不否认文化消费市场供给端优化升级的同时,我们也要在今年春节假期文化消费市场表现火热的背后,关注到一些“冷”现象。据北京市文化局统计,今年春节期间北京市共有119台、334场演出,演出场次同比下降5.4%;观众数量约为16.6万人次,同比下降5.7%;票房收入初步预计达2400万元,与去年相比下降了7.7%。尽管有关负责人将票房收入下降的主因归结为以旅游人群为主要对象的驻场演出的减少,但这也从侧面印证了演出市场存在着结构较单一,缺乏精品,且没有针对春节合家欢的特点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文化产品的问题。细细思考,这也是文化产品供给普遍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总量规模空前,影片、电视剧、舞台剧等制作发行数量惊人。拿影视作品来说,“互联网+文化”使得各种IP成为影视改编的“宠儿”,各大视频网站的网络自制剧、自制节目也如火如荼地制作播出。去年的大银幕和小荧屏上,出现了《寻龙诀》《大圣归来》《琅琊榜》《伪装者》等叫好又叫座的作品,但若将这些充满诚意、制作精良的作品放在我国每年出品发行的数量巨大的影视作品背景下来看,这些精品又因数量寥寥无几而难免显得“孤单”。文化产品产量巨大,但精品供给不足,真正被社会大众充分消费、充分认可的精神产品不是很多。有数量,缺质量;有产品,缺精品,是当前我国文化消费市场供给状况的真实写照。

  总量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并存的矛盾使得文化消费市场迫切需要“去产能、去库存、补短板”,推进文化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直面公众要求越来越高、品位越分越细的现实,适应文化需求越发多样的时代。

  从内容上讲,文化的消费需求要靠供给创新来发掘,要靠独具文化元素、特色和创意的产品来激活。今年春节假期,北京许多庙会游人如织,地坛庙会突出传统古典文化特色,推出传统仿清祭地表演、秦腔古风、黄梅雅韵、燕赵风情等7台文化演出;龙潭庙会则打造非遗精品展示区、京津冀文化展示区、文体互动区、京城文化展示区、冬奥主题展示区等五大板块。平日里“高冷”的博物馆春节期间也“不甘示弱”——国家博物馆专门推出“迎丙申猴年——楹联书法展”,聚集30余位书法家的春联佳品,与观众分享对猴年的憧憬;首都博物馆延续博物馆里过大年的传统理念,推出了“博物馆里过大年——大圣来也”展览。这些花费心思的文化消费内容正是供给创新的体现。

  一方面,文化消费产品的内容应更加丰富,另一方面,人们也渴望看到更丰富的文化消费形式。从某种角度来说,电影票房的火爆反映出当前文化消费形式过于单一的现状。因为没有更多中意的休闲选项,前往影院观影便成为很多人的不二之选。尤其在三四线城市,这种现象更为明显。没有剧场观看演出,没有博物馆参观展览,没有庙会感受年俗,一想到休闲娱乐,只能想到也只能选择看电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形式单一带来的文化消费尴尬现状亟待改善。

  好消息是,文化部日前表示将推动供给侧改革,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鼓励创作生产更多适应市场需要、满足现代消费需求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增加消费品的文化内涵和附加值,支持节庆活动的健康发展,通过准确的文化消费数据来引导文化企业按需有效生产,形成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顶层设计的到位值得点赞,而计划在落实时、基层在布局时也应着眼于创新和丰富文化产品的内容、形式及结构,塑造出更多元、更有针对性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唯此,当我们想起文化消费时,脑海里出现的才不会仅仅是电影和电视剧,文化产品的供给才能和需求有效匹配,文化消费的需求才能被更多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