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空竹的年味儿乡愁

作者:赵琬微 来源:新华社
2016-02-11 16:22:22

  新华社北京2月11日专电(记者赵琬微)正月里来是新年,从天津来到北京玩的中学生成铭学了一门新手艺——抖空竹。这种北方民间传统玩具因其内部空心有竹笛,故名“空竹”,是北京庙会的一大特色。

  “前腿弓、后腿绷,犹抱琵琶半遮面,跟我一样抖起来!”60多岁的老艺人邸士宝推着一辆三轮车,在琉璃厂东街的胡同口摆摊卖空竹,吸引了许多观众现场求学。老爷子握着成铭的手,拿起一个红色的空竹,带着他一起耍起来。

  从左手到右手,从低处翻飞到高处。玩到要紧的环节,他一手高举过头顶,嘴里蹦起了外文:“One(一),Two(二),Three(三),照相机准备!”围观的人群里掀起一阵笑声,在这个挥洒自如的老艺人手里,空竹仿佛有了生命一般。

  作为北京历史上八大庙会之一,厂甸庙会历史悠久,其最具地方特色的三件宝就是:空竹、风车、糖葫芦。在年过六旬的赵先生的记忆中,庙会就是举着糖葫芦看表演。庙会上的糖葫芦和平时不同,是用荆条穿成一米多长的大串儿,被沉甸甸的糖葫芦压成弯儿。

  在邸士宝的记忆里,地道的老北京年味儿是空竹的响声,伴随着红墙绿瓦,胡同里孩子的嬉笑声一起出现。他家曾住在云集了京城知名木匠的鲁班胡同,专攻空竹制作。如今空竹不仅是木制,还有物美价廉的塑料、橡胶制品,表演方式从街头巷尾走上舞台。不过,他并不喜欢一些晚会上的空竹表演——因为它不会响,空竹怎么能不会响呢!

  在大栅栏的老居民师先生看来,不会响的空竹也很好看。已经从胡同里搬走的他,特意来庙会寻找儿时的记忆。他在庙会上看到,一群北京杂技团的小姑娘表演高难度的“抖空竹”,连连拍手称赞。“过去的庙会,许多老百姓聚在一起抖抖绝活儿,比较业余。如今的表演都是专业的,更精彩,别有一番新气象。”他说。

  在他看来,今年的厂甸庙会有上个世纪60年代天桥的派头,处处都是表演,商业气息淡了,传统文化浓了。“耍猴的、说书的、抖空竹的……演完一场有人端个小盘子出来,每人需交几分钱。”他回忆道。如今在庙会上翻花、风筝、脸谱等“非遗”表演,和过去有点像。

  正在大家沉浸在过去的时候,一对年轻的情侣围过来,女孩拿起红色空竹爱不释手,男孩却拦住她说:要拿竹子做的,因为那是用“猪油膘”粘的。邸士宝一听,显得高兴极了,立刻把手里的空竹放下。他从三轮车里翻出一个盛放半透明颗粒的小罐子,兴奋地对围观的人说:“看,这就是猪油膘——自己熬的胶水——地道的老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