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复活”传统民俗

作者:沈洋 程迪 吴锺昊 来源:新华社
2016-02-11 15:10:09

  新华社南昌2月11日电 题:中国农村“复活”传统民俗

  新华社记者 沈洋 程迪 吴锺昊

  吃杀猪菜,打糍粑,赏龙灯……春节期间,丰富多彩的年俗活动让中国农村年味浓浓,不仅当地居民乐此不彼,还吸引了很多城里人到农村体验民俗。

  浓厚的民俗文化底蕴和优美的自然环境,是位于江西省东北部的“中国最美乡村”婺源县最倚重的旅游资源之一。除了赏油菜花,体验民俗文化的春节游正成为婺源旅游新亮点。

  在婺源县的江湾景区,春节前一周就推出了杀年猪、年夜饭、打麻糍、徽剧、踩高跷等民俗活动,大打“乡俗”牌,满足城里人寻找“年味”的需求。

  婺源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市场营销部副总经理占斌介绍说,除夕当天婺源县接待游客4162人次,大年初一上升到25613人次,初二更是达到42765人次,同比都有较大增幅,不少游客是专程从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赶过来的,在旅游中追忆充满儿时味道的新年。

  来自上海的游客涂亮带着全家来婺源过春节。他说,白天品尝糍粑、红薯干、南瓜子等小吃和零食,夜间有各色灯彩和数百米的“板凳龙”,出门随便走走,村头老屋前村民围坐成一圈晒太阳、拉家常,顽童插几声响炮,加上万家炊烟,简直是一副美丽的图画,也会勾起心中那忘不了、剪不断的“乡愁”。

  在江西武宁县罗坪镇长水村,家家户户的院子里,腊肉、香肠和面皮码齐晾晒,门前一盏盏红灯笼很是醒目;主路旁,竹木结构的“农村文化展览馆”里展览着各种农耕工具、农村生活用品,游客络绎不绝。

  今年春节,村民孙功娇的农家乐里迎来了大批游客,49岁的她要准备16桌菜,忙得不亦乐乎。桌上,满是炸糍粑、红豆杉酒、杀猪菜等特色饮食;桌下,火热的炭盆烧得正旺。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围坐桌边品味美食、感受古村“年味”。

  在江西过大年,每家每户舂一二十斤的糍粑是习俗。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来了,聚在一起,熟练地拿起了杵槌,四个一团、六个一伙,成了游客眼中的新奇景观。来自广东的游客刘晖在一旁看得跃跃欲试,和村里人沟通以后,也有模有样地学打起了糍粑,一边打着,一边喊一旁的爱人拍照留念。

  “春节前,来村里体验民俗的游客很多,每天都有500人左右,其中很多人是携家带口来的。”长水村村支书余迭文说,2010年长水村开始开发旅游,拓宽了进村道路,建成了游步道、红豆杉主题餐厅等一个个独具特色的农家景点,打造了更好的人居、旅游环境。

  “我们习以为常的年俗,游客却觉得新奇。”看到蜂拥而至的游客,一直在外务工的村民卢小勇有些心动,“没想到旧民俗也能变金变银,我以后也要回来跟大伙儿一起干。”

  “城市与乡村的互动更加频繁,到周边‘吃农家饭、过农家年’已成为城市居民的一种过节方式。”江西省旅游规划研究院院长洪文艺说,预计春节黄金周期间江西将接待游客1500万人次,同比增长约26%。

  在民俗专家看来,乡村旅游的兴起和传统民俗的恢复密切相关。南昌市进贤县西湖李家是一处4A级景区,在打造景区的同时注重农耕文化的传承与恢复。中断30多年的“板凳龙”又重新舞起来了,50多年没划过的龙舟重新划起来了,中秋节圣塔也重新烧起来了。

  近些年,在位于汉水上游的陕西汉中农村,独具陕南特色的社火“扫五穷”在春节期间重新上演。村里会在村民中挑选几个十四五岁的男孩,化妆成红、黑灵官、孙悟空、财神、喜神等,挨家挨户在村里走一遍,期待这些“天神”驱走邪、怪、病、灾、贫“五穷”。活动不仅营造了节日喜庆气氛,还寄托了老百姓对幸福生活的美好祈愿和向往。

  “近些年很多地方逐渐恢复了部分传统年俗,这对于文化传承是非常有意义的。”中国民俗学会理事、江西省民俗与文化遗产学会副会长梅联华说,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合理文明的年俗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