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普通教育课程设置对台高校的启示

来源:人民政协报
2016-02-06 03:20:43

  通识教育是教育的一种,有学者把它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这种教育的目标是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推行均衡教育,以扩展受教育者视野,培养其抽象与综合思考能力。

  日前,台湾高等教育评鉴中心对台湾部分高校的通识课程进行鉴定,通过率不到40%,台湾教育专家认为,台湾通识课程虽然起步早,但一直列为学校选修课程,未受到足够重视,造成多年停滞不前,且课程设置五花八门,缺乏客观有效的统一教学标准,致使教师不知如何授课;反观大陆高校的通识课程,虽然起步晚,但大部分学校都将其列为必修课程,发展优于台湾。

  据了解,通识教育源于19世纪,当时有不少欧美学者认为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业、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创造出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都有所认识,以至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目的是培养出综合型的人才。这种概念,在中国可上溯至先秦时代,包括孔孟思想下的六艺教育;在西方可追溯到古希腊苏格拉底等人提倡的博雅教育。

  台湾高等教育评鉴中心表示,不久前,刚对台湾部分高校的通识课程进行了鉴定,通过率不到40%,多数学校将通识教育课程列为选修课程,未受到足够重视,更重要的是台湾通识课程缺乏客观有效的统一教学标准,可谓“先天不良,后天师资参差不齐”,造成很多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混乱。

  ■台通识课程多为选修无统一教学标准

  台湾大学校长杨泮池表示,通识课程是大学课程中十分必要的,是学生与社会衔接的桥梁。“当今大学为什么要设置通识教育课程?主要是专业课程过于专业,导致学术分科过细,学习知识被严重割裂,学生在学科以外的知识被切割掉,如此一来,学生与社会的沟通出现脱节,所以大学才设置通识教育课程,主要是弥补学生专业以外的学识缺憾。”

  “台湾高校的通识课程起步早于大陆,但经过多年发展,始终停滞不前,主要是因为大部分高校只将其设为选修课并未列为必修,也缺乏统一的教学标准。”杨泮池说。

  台湾高等教育评鉴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台湾大部分高校的通识教育所开的课程较正常学科更为五花八门,包括爱情、创业等生活上的课程。“我们在不同学校的通识教育课程,都发现一个普遍现象,就是设置的大部分课程,开课后就会有落差,都较为缺乏规划及学术内涵。”

  上述负责人说:“很多高校举办的名师讲座,请来的不是名师,只是地方政府的人员,对一些政令的解读;还有同一名老师开9门不同领域的课程,不知道这位老师到底是专攻什么的,竟然如此厉害,知识如此‘渊博’,但反过来想,这对学生真的有帮助吗?还是在应付了事?他们到底糊弄了谁?”

  “本来这些就业与生活上的课程设计,勉强符合通识教育要求,可在学科的设置上及期末的课程考核上,台湾缺乏整体的客观有效的统一标准。”杨泮池说,“更是有很多学生认为,通识教育课程不是正规课程,只是用来修学分的课程,因为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很随意,考核也很随意,且绝大部分都是选修课,这说明台湾通识教育已经处于危险地带,应该引起警觉。”

  上述那位台湾高等教育评鉴中心相关负责人说:“台湾很多学校鉴定不合格的理由包括通识教育课程无专业导师、无授课提纲,由所在专业教师轮流授课,结果导致教师不知道教学目标是什么,更是不知道该教学生些什么。”

  台湾阳明大学校长梁赓义认为,目前,台湾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缺乏客观有效的统一教学标准,导致课程设置、教学大纲的缺失。“台湾当前各校的通识教育课程,都为自己拟定的,所以把目标都订得太多太杂,导致方向不明;大陆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起步晚于台湾,但目前发展要优于台湾,台湾可从大陆通识教育课程发展中得到很多启示。”

  ■大陆通识课程多为必修课程设置更合理

  “大陆高校的通识课程多为必修课,北大、清华、人大、浙大等学校都是必修,且课程设置较为合理。如北京大学设置的课程中就包括:政治理论、外语、计算机、体育与军事,且要给予学生40学分;而浙江大学,则是从大一新生入学开始实施前期通识教育与大类基础平台教育,后期实施宽口径专业教育和跨学科学习模式,总共推出了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在内的11个大类的通识课程,所有学生都要修满48个学分的通识课。”梁赓义说,“这不仅代表学校对学生负责,更体现出大陆对通识教育课程的重视。”

  “很多大学的教育理念都是以人为本,追求卓越,浙大也不例外。但如何实现卓越教育目标?必须要强化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学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激发兴趣,推动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这与通识教育理念非常契合的,学校仅有专业教育是很难培养出具有领导力的人才,必须花大力气,下大功夫做好通识教育。”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建红说,“做人首先要做一个具有广博知识背景、能独立思考、能解决实际问题,具有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操守的完整、健康的人。”

  罗建红说,专业课可以让学生受到专业的学术训练,学会怎么做事,而“学会怎么做人”的目标应该通过通识课来实现。从入学起,学生要通过通识课的学习,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各知识领域间的相互关系,学会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在知识、能力、素质、身体、道德、价值观等方面全面发展。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学实行的是划分细致的专业化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知识能力强,但缺少跨学科的综合能力;老师忙着灌输各种知识,生怕少讲一个知识点就影响学生成才,而学生就像是一只只伸长了脖子等着喂食的鸭子,没有自己的感受和体验。”罗建红说,“大陆各高校很关注通识教育课程方面,大部分学校将其列为必修课,并合理制定相关课程、聘请专职讲师授课,逐步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虽然起步晚于台湾,但发展速度已超过台湾。”

  罗建红说,通识课程并不是公共选修课或人文素质课简单地改一下名字。通识课程不应是不同学科、专业知识的简单叠加,而应是由若干相关学科知识有机整合后重新编排的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大陆各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都有各自的特点,但总体都是围绕以人为本、拓宽学生视野开展的。我认为,在通识教育课程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想上好通识课程,实现培养出具有领导力的人才,一是要真正回归人文传统,二是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通识教育课程的目标和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