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台湾人怎么过?

作者:高杨 来源:人民政协报
2016-02-06 03:20:42

  春节是台湾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源自中国古代在立春之日的祭祀农具神的仪式,亦即在寒冰解冻、暖风初来之际,人们准备农耕前夕的系列祭祀活动。汉代以后,以立春为中心的祭祀活动,逐渐过渡到以正月初一为中心的复合新年节庆,并融入岁末祀神、祭祖和除疫等仪式,而形成了一系列包括祭祖、驱鬼辟邪的活动,和除疫、延寿、祛鬼的饮食习俗。

  明代以后,春节从元月初一到十五(即元宵节)才算结束。传统上台湾人过春节也就如此。

  不过,和大陆一样,虽然春节从字面看主要是指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但事实上,两岸过春节最为重视也最为隆重的却是初一的前一天——除夕。

  ■除夕祭祀、围炉吃年夜饭

  “在江苏,我的老家过年一般都是选择在农历腊月三十或二十九(没有三十的年份,以下同),也就是书面上说的除夕这天的中午一家人吃一顿团圆饭。”1948年就随当时国民党军队到了台湾的一位年逾90岁高龄,家住新北市的台湾前退役将军黄先生电话中告诉记者,尽管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年轻时春节情景每到春节时都还会浮现在自己的脑海中。

  黄先生说,他出生在苏北,自己出生在乱世,年轻时先是日本侵华,抗战结束又是几年内战。“虽然当时战乱不断,但只要是中国人,不管是前方还是大后方,无论官民,也不管生活多么艰苦;哪怕明天就可能天各一方,或是阴阳两隔,但只要是春节,大家都会想尽办法能让一家人聚到一起,吃顿团圆饭。这就是中国人的传统。”

  而这顿饭在黄先生的老家,一般都是除夕之日的中午。因为按照当地习惯,除夕这一天早上,家中长辈要带着晚辈中的男丁去祖坟烧纸钱,这就是祭祖。祭祖回来,开始张贴春联等,而与此同时,家中的女眷则已经开始准备午饭,等春联贴完后,一家人围坐在桌子周围,经上香祈祷、放鞭炮等仪式结束,吃中午团圆饭。按照习俗,有条件的人家,中午会做一条鱼,而这条鱼虽然放在桌上,但是大家都不会动它。因为这条鱼是留着第二天吃的,也就是前一年腊月三十或二十九的鱼,留到次年正月初一吃,这叫“年年有鱼”,以“鱼”来喻同音字“余”,代表人们对来年寄托希望。

  不过,黄先生说,到了台湾一开始他全家还是保留除夕中午吃团圆饭的传统,但后来,渐渐地受到其他人的影响,中午饭被改为晚上,这就是现在的“年夜饭”。黄先生说,到了台湾以后,他才知道之所以吃年夜饭,是因为台湾继承了古代中原地区的传统。在传统中,除夕和元宵、七夕、中秋一样,都是一个以夜晚为主要活动时间的节日,人们选择夜晚来辟邪、守岁、聚餐。

  “和现在大陆不同的是,在台湾,除夕这一天,很多人家会准备各式牲礼、菜肴、年糕等祭品供奉神明、祖先,进行本年度最后一次的拜年,也称为‘辞年’。”据黄先生讲,台湾人除夕活动的顺序是先焚香、点灯、烧纸钱,在燃放炮竹。祭祀后,神前、祖先牌位前都会供奉甜料一小碟,以及隔年饭、隔年菜、发糕和红柑等,至年初五才撤除。其中隔年菜南部多用带根的菠菜、中北部多用芥菜,不能折断,吃年夜饭时,全家人每人须吃一根,因为该菜又名长年菜,所以吃了寓意是长寿、长长久久。而发糕或隔年饭上会插丽春花(饭春),因为丽春花的“春”字和闽南语中的“剩”字谐音,被寓意衣食有余。

  ■初一到十五,台湾人做什么?

  除夕过了就是真正的春节了,台湾春节从初一到十五(元宵节),也同样有很多讲究,有很多习俗。

  台湾《统一日报》社长彭绍周说,按照台湾春节习俗,大年初一这天,几乎所有人都会走出家门拜“人神”,事实上就相当于大陆的拜年。这个在台湾叫“初一开正走春,拜人神”。

  彭绍周说,在台湾,正月初一清晨,家家均梳洗更换新衣,迎接新春到来。换新衣之后,先是开门焚香点灯,在神前供奉各式甜料,然后开拜、放鞭炮,名曰“开正”。然后依序向祖先牌位行礼。祭礼结束后,晚辈开始向长辈拜年祝贺,新的一年就由此展开。

  台湾正月初一的早餐不像大陆吃饺子,而是吃“青菜”,也就是吃素菜。而且,初一这一天全天是不能吃新菜饭的,通常只能吃除夕做的剩饭菜。

  初一早上吃完饭后,大人、孩子开始前往亲友家拜贺,称贺正或拜年。不过,台湾的拜年近些年并不盛,只有极亲密的朋友和亲戚之间才往访道贺。一般人只是在路上遇见了说一声“恭喜”就算了事。对于亲友拜年,一般长辈还保留着和大陆一样原始的给压岁钱的传统。

  正月初二出嫁女儿回娘家。台湾俗谚说:“有父有母初二、三,无父无母头斗担担”,意思是有父母的媳妇在年初二、初三会被娘家人接回去团圆,而没有父母的媳妇只好在婆家做事。

  彭绍周说,在台湾,以前出嫁女儿必须至初五以后才能回娘家,因为初一至初五忙过年,为人媳妇得在夫家帮忙。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出嫁女儿开始于初二初三回娘家团圆了。

  正月初四接神、初五隔开。在台湾习俗中,大年初四是接神日。而送神日则是每年腊月二十四,也叫小年,我国北方多为腊月二十三日。在台湾习俗里,用今天时髦的话说,从送神日到接神日期间,神明在天上述职、团圆。人们为了让神明在天上能多一点相聚时间,习俗上就有了“送神早,接神晚”的做法。接神的仪式与送神有点区别,应先于初三晚上在门前广场或其他露天地方,焚烧印有“云马总马”的黄纸。第二天,也就是初四下午,再用鸭子一只,搭配三牲及清茶来祭拜、接神。

  初五隔开,也就是撤供的日子。从这天起,撤除所有祭祀的供品,招待客人也不再用甜料,恢复常态生活。

  初九天公生。初九这一天子时(初八午后十一点至初九凌晨一点)起,全台湾家家户户举行隆重祭典,以表达对玉皇大帝的敬意,这是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春节时的习俗最主要不同点之一。

  正月十五闹元宵。元宵节又名上元节。传统以农历正月、七月、十月这三个月的十五日为三元。道教以天、地、水为“三官大帝”,又称“三界公”。上元是天官赐福的日子,这天正好是传统春节的最后一天,所以又有“过小年”之说。彭绍周说,自古民间就有“月半大如年”的说法,所以这一天,无论是台湾还是大陆,只要是中国人,都会在这一天祀神、迎神、赏花灯、放烟火。(高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