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如何走出尴尬境地

来源:光明日报
2016-02-01 06:18:53

  临近春节,尤其是央视春晚审查节目,小品又成了热门话题。但随着综艺晚会的衰落,作为晚会重头戏的小品也没了展示的舞台。小品真的没有市场了吗?小品如何走出尴尬境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相声小品作为曲艺的两大艺术门类,曾经红极一时,直到现在一到央视春晚,人们还是很关心语言类节目名单,但不可否认的是,相声还有几个小的演出场所,有一定的观众群,但小品却没有专门的演出场所,“开心麻花”剧场演出的也是喜剧。小品的生存越来越难,甚至有人会觉得小品有点“土”,觉得这种形式有点落后了,观众更喜欢新颖的形式,特别是网络上的段子比你想象得还要多,而且更好、更幽默。

  小品尴尬的现状跟大环境有关系。它最初是影视演员的训练手段,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小品的形成过程与观众的要求有关,随着观众审美趣味要求的提高,对小品的节奏、包袱、密度、故事完整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像以前陈佩斯的《吃面条》等现在看来已经不是小品,现在的小品已经发展成戏剧结构,可以说是一出微型话剧,这都是符合观众审美需求的。但目前的现实状况是,因为观众对小品的期望值很高,而小品目前的成长已经跟不上这种期盼。究其原因,在于剧本匮乏和人才的青黄不接。大的剧作家不屑于写小品,无名的编剧也无法靠写小品成名,因为一个小品成功了,人们记住的往往是表演者,而不是创作者。于是创作人才越来越少,只几个圈里人在闭门造车,没有时间深入生活,作品也只是在耍贫嘴,或拾网络段子的牙慧,人们不满足,小品影响力越来越小,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二是演员后继乏人,感觉只那么几个人在演,于是一些老熟脸便被戏称为“钉子户”。现在越来越多的影视演员参演小品,但大部分影视演员不一定能演得了小品,“开心麻花”的演员曾让人眼前一亮,但连着几年上春晚,人们也有些审美疲劳了。可见,能否及时推出新人也是小品面临的大问题。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小品的内容,目前很多小品都流于这样的程式:先是提供几个误会的包袱或笑料,但最终却人为拔高到一个“崇高”的高度,生硬别扭。因为观众不是要受教育才来观看,而是为了欣赏和获得愉悦。所以小品从一开始就要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而不能板着面孔教育人。小品短小精悍,善于捕捉到人们生活中关注的热点,以草根生活为素材,反映平民生活,观众觉得离自己很近,这是小品得以流行的原因和优势,所以我们要按照喜剧艺术的规律来创作小品。如果在娱乐功能的前提下给人带来一些启发和思索,这当然是最好的状态。但只是让其发挥宣传和教育功能,那么小品自身艺术品位就会下降,因为小品承担不了太大的社会功能。

  此外,喜剧的主要功能是抑恶扬善,通过讽刺与批评,让人们在笑声中与人性的弱点告别。然而,我们却为喜剧小品创作人为设置了许多禁忌:各级领导干部不能批评,各种社会阶层和行业也不能讽刺,写农民有丑化农民之嫌,写无业游民有伤害困难群体之虞。这样,小品为了避免对号入座,只能回避矛盾,回避现实,远离人民群众关心的社会热点。作品不接地气,无法引人共鸣。所以喜剧小品创作不能依赖于网络笑话、短信、网络段子来替代在生活中的体验和发现,这样的作品是没有群众生活基础的,不接地气的,所以自然没有生命力,禁不住考验。也有人指出,近几年来,为了适应人们快餐文化的需要,本该精雕细琢的小品也渐渐变成了速成品,这对小品的伤害是非常大的。

  去年央视春晚有了反腐题材的相声和小品,虽不尽完美,但毕竟有了突破,希望这一传统能够继续发扬,让小品重拾其战斗力,这也许是让小品摆脱尴尬境地的重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