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绝“学生工”须斩断利益链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5-12-24 09:16:10

  顶岗实习是职教办学中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大可不必因噎废食。而正因其重要,故半点马虎不得,因为它不仅关系着职校生的梦想和人生,更维系着重振“中国制造”的民族大计。

  ■王寿斌

  有媒体报道,“珠三角”是我国制造业的样本地区,顺德和东莞则是广东电子制造行业的两大集聚地。近日,记者实地采访这两个地区时看到,在各制造企业生产线上频繁流动的工人中,除了农民工群体之外,还有参加“顶岗实习”的中专或职校的学生大军。他们约占流水线工人总量的三分之一,不需要专业对口,加班是常态,薪酬不及在职普通工人。而学校却能从每个学生身上“获利”。

  职业学校的顶岗实习乱到这种程度,实在令人吃惊,而且这绝非个别地区、个别学校、个别老师的行为,关于此类顶岗实习乱象的报道并非眼下才有。记者此番报道“旧话新提”的重要意义在于,向社会警示顶岗实习乱象是个顽症,有常态化的趋势,值得重视。

  追根穷源,顶岗实习乱象之所以长盛不衰,概因利益驱动所致,由于有钱可图而全然不顾学生的前途。在秘而不宣的利益链条中,我们可看到“算计”,感受到“市场”。一些企业为了维护和扩大生产,需要不断补充工人,于是向职业学校抛出诱饵,按学生“人头”向学校付费,“羊毛”出在学生的劳动报酬上。个别学校为了获利,心甘情愿地“配合”企业,与企业一起钻《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的空子。有的职校老师也为了一己之利,昧着良心与学校、企业、中介“合作”。此外,少数初中学校为了获得可观的人头“返点”,竟也把学生“介绍”到有利可图却声誉较差的职业学校,甚至还劝说那些本有希望且渴望读普高的学生就读职校。

  众所周知,国家的崛起、民族的振兴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工匠,需要发达的职业教育为后盾。然而,如此基于“图钱”的对职校生的“算计”,让人为职校生担心。突破“底线”的算计,需要“舍末逐本”的治理。从法治的角度看,职校老师送学生到工厂“顶岗实习”,并从中获利,逃脱不了“三重罪”。一是以权谋私。职校教师利用自己的身份优势,挟管理权而对学生“寻租”,是典型的以权谋私。二是私设小金库。老师有偿送学生实习,断然不会是教师的个人行为,其背后可能是学校的“工作安排”,而其中的潜规则获益自然也归学校所有。三是诚信欺诈。教育部文件中有关“少于六个月”“与专业相关”“不加班”“带着任务实习”等规定,显然都是学校与学生之间关于教育的约定俗成,违背约定安排实习,即构成欺诈。

  笔者认为,违法之事当由法律来规范约束,涉及面较广的综合案件更需要综合治理。教育、人社、工商、公安、检察、纪检等部门应通力合作,联手调查,从核查教学计划、规范办学等行为入手,使学校的违规派遣无机可乘;从彻查难于断裂的利益链入手,让利益相关各方都能“金盆洗手”;从严查单位小金库入手,让顶风违纪的法人们都能知法、惧法、守法。

  顶岗实习是职教办学中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大可不必因噎废食。而正因其重要,故半点马虎不得,因为它不仅关系着职校生的梦想和人生,更维系着重振“中国制造”的民族大计。大国工匠要想后继有人,须从管好顶岗实习抓起。对此,我们不仅要有共识,更要有行动。

  (作者系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