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专家聚焦强台风“彩虹”变化机理与预报技术研究

作者:杨群娜 来源:中国气象报
2015-12-22 14:16:12

  中国气象报记者杨群娜通讯员陈丽珍报道12月17日至18日,广东省气象局组织专家学者,对今年第22号台风“彩虹”(强台风级)的的异常变化机理等科学问题和预报技术进行了研讨交流。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联寿,和来自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国家气象中心、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上海台风研究所、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山大学,以及广东、广西、海南省气象局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共140多人参加研讨会。

  与会人员重点研讨了强台风“彩虹”近海异常增强特征、异常特点及成因分析,并围绕“彩虹”的发展、结构和强度变化机理,“彩虹”路径、强度和风雨预报技术,数值预报技术以及台风风致灾损的精细评估、火箭探测台风新技术及试验、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机理和监测预报预警进展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面进行了探讨交流。

  陈联寿表示,强台风“彩虹”是非常典型的近海快速加强的台风,这种情况也是当前国际台风研究的前沿之一。他建议加强海洋气象监测,把海上防线向外拓展,为台风预报和防御争取更多时间;加强数值天气预报的研发,不断提升台风预报精细化水平;加强预警信息发布,不断提高全社会主动响应效率,增强公众主动防御和自救互救能力;要继续完善停课机制,推动停工机制,进一步保护生命安全。

  中山大学教授林文实表示,中国气象局与广东省政府共建的区域数值天气预报实验室的南海台风模式对“彩虹”预报得非常好,该模式从国庆前夕就开始准确预报台风的登陆地点和时间,登陆地点预报一直指向雷州半岛,24小时误差30.6公里,48小时误差68.5公里,路径预报误差历史最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正研级高级工程师徐晶说,“彩虹”预报服务效果很好。根据气象预报,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节前就提早部署,采取了关停海上旅游观光、启动最高级别台风应急响应等一系列有力举措全面防御台风。

  国家气象中心首席预报员许映龙建议要增加海上气象监测设施,沿海及海岛强风仪设施的抗风和抗腐蚀能力要更强,才能取得更多资料了解台风发展变化。

  参加会议的湛江市副市长何鑫肯定气象现代化建设和精准气象预报服务,将强台风“彩虹”的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湛江将继续加大地方气象事业投入力度,建设更加科学、更加高效的现代化气象服务体系,把提升城乡防风减灾水平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进一步增强应对台风灾害的防御能力。广东省气象局副局长梁建茵表示,鉴于强台风“彩虹”演变、及其与中小尺度强天气系统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和致灾的严重性,开展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与防灾减灾意义。

  与会人员表示,参加“彩虹”研讨会收获很大,通过互相交流,开阔了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