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通州,大运河源头的五河交汇处,是通州新城的核心启动区。从2011年4月开始,这片3平方公里区域的地下,各种“看不见”的复杂施工一直在紧张进行:地铁、地下环隧、管线廊道、真空垃圾回收、立体停车系统……今年,随着地铁6号线二期的顺利贯通,东关大道投入使用,主要基础设施基本完工,落地产业项目已经进入集中建设期。当世界的目光因“北京市行政副中心”聚焦通州,我们来到这里,探访新城核心启动区地下那些“看不见”的高标准。
“先地下,后地上”是新城核心区建设的一大特色。地下交通动脉交汇,构建了工程最复杂使用最便捷的地下交通枢纽。各个项目涉及不同的业主、设计施工单位,进度也各不相同。为了避免“拆了建、建了拆”,加快进度,节约成本,北环环隧建设时,由一家公司牵头,将这些工程统一协调,一体化施工。新奥通城公司办公室主任郅慧介绍:“当时向地下挖了10层楼那么深,不光挖出了环隧、管线层,连地铁的深度都挖出来了。土方量就达200多万立方米。”挖好后,位于最下层的地铁首先施工,接着修建北环地下环隧,最后还为地面建筑施工留下一个坑作为地基。将来,侨商总部、新北京中心等120多万平方米的商务区将在环隧之上建起。据介绍,核心区已有16个产业开发项目落地开建。
全长1.5公里的北环隧道主隧道,分为上中下三层,上层为行车道层,设计为三车道单向行驶,中层为设备夹层,下层为综合管廊。隧道设置4对进出口与地面道路相接,设置22处进出口与各地块商业设施的地下车库相连。这样的设计,使得该区域未来实现“人车分流”,进入区域的全部车辆在地下行驶,经由不同出口到达相应地块的停车场,避免车流量大造成路面堵塞。在地下21米深的综合管廊内,还预设了水、电、网以及先进的真空垃圾收集系统。深入管线交会点,只见四面八方而来的管道如同血管一般交叉密布,好一派壮观景象。
出环隧东口,进入能够快捷连接北京市区的东关大道。这条大道从新华大街起始,与通燕高速相连接,其中又有900多米的路段建在地下。现在已经顺利通车,通州南北多了一条交通动脉,直接与通燕高速连接。“设计下穿,主要是为地上的市民亲水空间让道。”虽然增加了施工难度,但市民亲水而居,临河而行的宝贵生态环境保留了下来。东关大道北侧,是市政综合配套服务中心,主体结构已经完成。综合停车、垃圾处理、监控指挥等多项功能的服务中心,核心也在地下。一座高达8米的三层立体停车库,能停200多辆车。
车库东侧,是垃圾处置中心,连接北环地下环隧的垃圾收集系统。以后,核心区北部各楼宇产生的垃圾,分类投放垃圾桶后,经过管道气力自动传输,在这里经过集中压缩和脱水压缩处理,由专用车辆装箱运走,在地面上将看不到垃圾清运作业,可防止二次污染,这一技术在国际上也处于领先水平。
目前,这座“地下城”已具备使用条件,待核心区地面楼宇建成后随时可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