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

作者:林晖、周畅 来源:新华网
2014-12-18 14:30:45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我国扶贫开发取得积极进展

  新华网北京12月18日电(记者林晖、周畅)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今年以来,各地各部门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科学扶贫、精准扶贫的新举措、新方法不断涌现,扶贫开发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今年贫困人口再减1000万

  “天晴一块铜,天阴一包脓”——在国家级贫困县安徽霍邱,当地特有的黄泥巴地存不住水、种不好粮,村民生活十分贫困。然而,通过科学种植,冬枣树却在当地扎下了根,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树”。49岁的村民邱传兵下定决心,明年不再去城里打工了,“赚得比外面多,还出去干吗?”

  和霍邱县的很多村民一样,通过政府扶持和自身努力,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实现了脱贫致富梦。但是必须看到,在全国范围内,仍有14个连片特困地区、832个贫困县和片区县、12.9万个贫困村、8249万贫困人口,我国的贫困人口规模仍然很大,贫困问题程度很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为难啃的“硬骨头”。面对严峻的扶贫攻坚形势,一项项针对贫困地区的特殊政策不断出台:

  --今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专项扶贫资金432.87亿元,比2013年增加约10%,用于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增强贫困人口发展能力;

  --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以健康和教育为重点,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农村困难家庭儿童给予从出生开始到义务教育结束的关怀和保障;

  --交通运输部把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作为交通运输发展的主战场,与19个省区人民政府签订了交通扶贫协议,大力推进农村公路和普通干线道路的建设;

  --卫生计生委实施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为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每天免费提供营养餐包;

  ……

  随着各项政策的深入推进落实,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制定的农村减贫1000万人以上的目标有望成功实现。

  精准扶贫战略变“漫灌”为“滴灌”

  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扶贫工作事关全局,全党必须高度重视。要更多面向特定人口、具体人口,实现精准脱贫,防止平均数掩盖大多数。

  今年起,精准扶贫的基础工作全面展开: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工作加速推进,近1亿扶贫对象、12万多个贫困村将逐步建立起“专属档案”。

  根据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要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对每个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建设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

  据了解,建档立卡不仅是简单地登记名字,还要分析什么原因致贫,再逐户制定帮扶措施,有针对性地予以扶持。这项基础工作完成后,扶贫开发将从以往的“大水漫灌式”扶贫转向精准到户的“滴灌式”扶贫新阶段。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认为,精准扶贫是扶贫理念的一个重大的创新,可以解决扶贫开发工作长期以来底数不清、目标不准、效果不佳等问题,为中国扶贫事业开创崭新的局面。

  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表示,精准扶贫既包括对象的精准、措施的精准,也包括成效的精准、监测的精准。实施精准扶贫战略,根本目的是确保党和政府的政策实惠落到贫困群众身上,确保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尽快实现稳定脱贫的目标。

  补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在中国人民大学反贫困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汪三贵看来,“距离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剩下短短六七年时间,但我国仍有8000多万贫困人口,时限紧、任务急,留给我们的时间已经不多。”

  刘永富说,到2020年,如果还有数量众多的贫困县,还有大量的贫困人口,就不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加大力度打攻坚战,大量减少贫困人口,补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

  面对艰巨的扶贫攻坚任务,需要全党动手、全国动员、全社会参与,共同打一场扶贫攻坚战。从今年开始,国家将每年的10月17日设立为“扶贫日”,以发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减贫工作,为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添砖加瓦。

  专家表示,扶贫开发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各级财政要继续加大对扶贫开发的支持力度,各项扶持政策也要进一步向贫困地区倾斜。同时,贫困地区也应挖掘内部发展潜力,坚持练内功与借外力相结合,不断增强“造血”和可持续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