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河流能否恢复生机?——一名“80后”的十年探索

作者:张紫赟 来源:新华网
2014-12-16 10:35:14

  新华网合肥12月16日电(记者张紫赟)在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办公室内,“80后”小伙周翔正对着投影仪,和同事热烈讨论着2014年淮河中游护河行动的进展情况。投影仪上详细地罗列着“已完成增加一支巡护队伍,已录入被环保部门处罚过的污染企业800多条信息”等字样。墙上挂着多个获奖证书,在这个布置简单的办公室里显得格外显眼。

  自2003年用2000元人民币启动“绿满江淮”项目以来,周翔始终走在公益环保的道路上。历经11年的守卫淮河之旅,他已成长为一名专业化、国际化环保组织的负责人。

  周翔成长于皖北采煤矿区,那里的淮河支流早已不再清澈,空气中也时常飘浮着粉尘物。“污染”一词从儿时就深深印在他的脑海中。2001年,周翔考入皖西学院化学系。一次课堂实验后,同学们把废酸、废碱直接倒入水池,流入下水道。这一不经意的举动让周翔意识到公众环保意识的匮乏,他决定筹建全校首个环保协会,并很快在学期末得以实现。

  环保协会的活动以监测淮河支流之一——淠河水质环境为主,很快得到校园师生的支持。然而,两年实践之后,学生们持续的学术性调查活动无法根本解决淮河污染的实际问题。而另一难题也日益凸显,随着毕业季的到来,社团骨干开始逐个退出。这个刚刚“两岁”的环保组织面临着解散的风险。

  “能不能联合其他高校社团,互相补充,提升组织能力?”带着“绿色营”这个新概念,周翔在2003年不分日夜地在网上寻找各大高校的环保社团联系方式,并向他们发出“第一届安徽省大学生绿色营”的邀请。这次活动引起了“全球绿色资助基金”的关注,基金会驻华代表联系周翔,表示愿意提供2000元人民币帮助他启动创建安徽高校环保联盟。

  2003年9月24日,经过整个暑假的奔波,周翔联合安徽17所高校的环境社团负责人,成功创建名为“绿满江淮”的环保组织。

  “绿满江淮”从成立之初便一直关注淮河问题。2004年淮河惊现三百多公里的污水团。得知消息后,周翔将56个大学生分成两队,从淮南沿上游进行考察,同时组织沿淮流域的高校社团密集开展系列环境宣传和教育活动。“除了安徽本地高校的大学生代表,有40%学生是省外高校代表。那次考察历时约20天,完全是自费,有时还要借宿在当地中小学,自己做饭吃。最终,我们完成了80页的调查报告书,交给有关部门,促进了事件的解决。”周翔说。

  “绿满江淮”的公益活动,逐渐得到社会各界认可。这个地区性青年团体先后获得“福特汽车环保奖”和“阿拉善SEE生态奖”。

  2005年,即将毕业的周翔面临人生最重要的一次抉择。最终,周翔决定投身环保事业。上海一家国际公益机构邀请他参加中国扬子鳄野外种群的恢复工作,周翔打算先去那里“取取经”,同时兼顾“绿满江淮”的工作。

  2006年,“绿满江淮”在淮河附近的仇岗村发现村内有三个化工厂造成严重的污染,过去30个月时间里已有53人死亡,且多为青壮年人士。周翔等人决定在村里开展长期调查和宣传,希望为村民解决实际问题。

  一位希望拍摄淮河纪录片的导演杨紫烨在2007年关注到仇岗村,便与正在村里做环保倡导的“绿满江淮”合作,拍摄了一部名叫《仇岗卫士》的短片。该片讲述仇岗村村民如何通过法律维权,最终成功推动一些污染企业的搬迁和关停。短片播出后,村子环境得到很大改善。周翔也因此被国际护河者联盟授予“中国的淮河中游护河者”称号。

  然而,也正是这段时间,由于稳定性差、缺少固定办公场所、资金匮乏等问题,“绿满江淮”走入了困境。2008年,周翔从上海辞职回到自己一手创办起来的公益组织,开始四处筹集资金缓解困难,同时在组织结构、活动内容等多方面重新设计管理。在新理念的指引下,周翔的环保之路更加专业化、有组织化。

  经历了仇岗村维权的过程,周翔也认识到利用专业监测数据和法律手段开展环境维权的重要性。如今,“绿满江淮”不仅建立了数据库,对国控省控的企业进行污染程度定位,还联合全省12个地市的16名公益律师组建了环境公益律师网络,直接参与到环保维权与援助中。此外,“绿满江淮”还加强和环保部门合作,通过在淮河流域和巢湖流域组织的一批护水者,定期对河流周边的污染源进行调研,及时将企业排污信息反馈给环保部门。

  目前,除了11名专职员工以外,“绿满江淮”还设有理事会,由7名高校教师、环保专家组成,志愿者近200人,还“孵化”和扶持了3个环保组织,下属团体成员遍及安徽各大城市49所环境保护社团、协会。周翔说:“让家乡的河流恢复生命,可以说是我从小的一个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