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汉老人的金婚:跨越时空的坚守

作者:刘洪明 来源:新华网
2014-10-08 15:51:08

  新华网拉萨10月8日电(记者刘洪明)“同事劝我‘离了吧,人肯定是残疾了’,但我不离,因为我的良心不让我这样。”75岁的次仁索朗老阿妈回忆起44年前的一幕,淡然地说。

  在日前举行的国务院第六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次仁索朗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她跟汉族丈夫的生活,演绎了一个跨越时空、跨越民族的人间至真至纯的爱情故事。

  由于肌腱断裂,双手手指失去了第一节,左手只有4根指头,虽然多次整容,但面部和嘴唇仍留有烧伤的痕迹……他就是次仁索朗陪伴了52年的丈夫——张化祥。

  岁月可以使记忆风化,唯有真情,历久弥新,不分地域、不分民族。

  50多年前,抽调在西藏南木林县工作的四川小伙张化祥与次仁索朗经别人介绍,相识并确立了恋爱关系。1962年夏天,张化祥与次仁索朗在南木林县领了结婚证。

  “我是藏族,他是汉族,但我没有看出我们之间有什么不同。”说起当年对张化祥的印象,次仁索朗说:“他人长得好,很朴实,各方面都很优秀。”

  可是两人的婚姻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让这对夫妇措手不及。

  1970年2月,林芝地区尼西山发生火灾,正在林芝参加学习班的张化祥和一群人随即上山灭火。这一去,竟让他永远失去了俊俏的面庞。无情的大火使他面部毁容,双手残废。

  就在那年,次仁索朗怀孕。当地干部把张化祥受伤的事暂时隐瞒下来。当她得知丈夫受伤在上海治疗的消息,已经是儿子出生几个月后。

  从1971年到1973年这几年时间里,这对夫妻身处西藏和上海两地。次仁索朗一边抚养儿子、照顾失明的母亲,一边还要下乡工作,担起家庭的重担。张化祥经历20多次手术,忍受大面积植皮、双手截肢、手穿钢丝等巨大痛苦。

  1973年的春天,次仁索朗带着两岁半的儿子从雪域高原来到上海。次仁索朗说:“刚知道他被烧伤时我特别难过,到上海时也没有想到烧得那么严重。”

  历经长达4年治疗之后,张化祥于1974年痊愈出院,被安排在成都长期疗养。次仁索朗就一直陪在身边。张化祥经常对亲朋好友说:“住院那几年是我俩最甜蜜的日子,要是没有老伴的照顾,我早就变成一堆骨灰。”

  1959年毕业于中国佛学院,同年被分配至西藏工作的周敦友与张化祥是老乡、大学同学、同事。“张化祥原先非常英俊,受伤后我再见到他时我不敢认了。”他说,1975年周敦友专门去成都看望张化祥,一见面两个人拥抱在一起,那一刻激动地说不出话来。

  作为一个因公致残的人,张化祥完全可以接受组织的安排,长期在成都疗养而不必再进藏。然而,1980年,在张化祥多次要求下,组织上终于答应他回到拉萨。

  “回到拉萨,张化祥忍受着高原反应的痛苦,依然坚持工作,”周敦友说,“次仁索朗很伟大,为了照顾丈夫,牺牲了自己的事业,若不是出现这种情况,她早就成为领导干部。”

  张化祥不仅有个幸福的家庭,还有一群共同工作的汉族与藏族朋友。

  “老张这个人很大度,跟同事从没发生过矛盾,当时有人因为工资的问题来找他甚至态度蛮横,他都耐心解释了很久。”张化祥的同事娜喜对记者说。

  如今,两位老人一个年逾古稀,一个已到耄耋。一份坚守五十余年的爱情,使两位老人的人生跨越了绵绵雪山,超越了地域和民族。

  “西藏发展越来越好,吃喝玩乐都不愁。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保养好身体,多享受现在的幸福生活”。两位老人告诉记者。

  50多年风雨同舟的金婚,已经把他们两颗不同民族的心紧紧地熔铸在一起。“我从阿爸与阿妈身上学到了不离不弃的爱情,还有坚强、担当以及对家庭的责任。无论哪一个民族,追求幸福的梦是一样的。”女儿次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