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新知青”走上时尚创业之路

作者:章正 林洁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4-09-23 08:38:25

  80后村官宋俊文去年开始在淘宝开网店,帮当地村民卖紫淮山。前段时间,他一直“纠结”是否参加中国青年涉农产业创业创富大赛,因为类似的比赛过去也有,但平台和实际帮扶有限。然而,当他从团广东省委的微信“南粤幸福新农村”了解了这次比赛的详细信息后,坚决地选择了参加。

  由团中央、农业部、中国邮储银行和广东省政府共同举办的此次“邮储银行杯”2014年中国青年涉农产业创业创富大赛,以“涉农”为主题,采用“地区赛+全国赛”的形式,分各省地区赛、全国赛初评、全国半决赛和全国总决赛4个环节,为选手参赛提供了5个“大礼包”:项目资金、创业融资支持、创业导师辅导、创业政策支持和评选荣誉。

  正是这些“大礼包”让宋俊文们心动了。目前,已有26个省(区、市)选手参赛,据不完全统计,通过各种途径报名参与大赛的项目有9339个、创业青年10108名。

  实践+理论:再牛的青年创业者也要展示

  2012年,还是华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大三学生的章野,第一次在课堂上听到老师提到“屋顶隔热草坪”项目,他本能地觉得非常有前景,当年就决定注册成立屋顶隔热公司。

  “我们公司现在接单的数量逐渐增加,去年的营业额就达到100多万元。我们希望通过参加比赛,让更多人知道我们的项目。”章野坦言。

  在团陕西省委农青部部长魏延安看来,很多创业青年迫切希望有展示自我的平台,团组织有责任让青年涉农创业的想法“落地”。

  为此,陕西省在组织创业创富大赛的过程中,专门将涉农产业单列出来,作为比赛的创新点。通过省、市两级创业大赛,挑选出优秀项目参加全国大赛。

  “之前做过调查,绝大部分农村青年表示,创业初期缺乏资金成为一大‘拦路虎’。”团中央农青部部长次旺平措谈到举办本次大赛的初衷时说,“我们在工作的过程中注意到,有很多‘新知青’运用新技术在农村创业,也想为他们解决创业中的实际困难。”

  本次大赛门槛不高,但门类细分不少。除了要求年龄不能超过40周岁外,参赛项目分为养殖、农产品加工、农业社会化服务3大类,预计每个省市将从地区赛中选出5名佼佼者参加全国大赛。

  团广东省委农青部部长黄瑞轸认为,本次活动最大的亮点在于“实践+理论”,她说:“我们不仅看计划书做得如何,还要看创意是否符合农村实际,再牛的创业者也要进行展示。”

  为了让参赛者能够在“同一起跑线”上比赛,大赛组委会将比赛分为两大类:一是创意组,就是未正式登记注册的创业组织,包括发明创造、专利技术和通过研发实现的概念产品或服务;二是创业组,是已经正式登记注册、经营规范、无不良记录的企业或个体工商户,并根据融资需求的不同分为成长组和初创组。

  硬投入+软投入:团组织撬动社会力量服务青年

  “以往有很多比赛,只注重比赛结果,比完了也就算了,很少能考虑到选手后续的创业发展。”华南农业大学大三学生龚雨丝谈及创业大赛深有感触地说,“我们团队参加这次大赛,不是因为比赛能给我们的名次,而是通过比赛让我们的项目广而告之,得到更多机会。”

  在本届大赛中,团组织除了为青年涉农创业者搭建展示自己的平台外,还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持。大赛将决出创意组、创业初创组、创业成长组共18名获奖者,一次性给予奖金118万元,最高可以单独获得20万元的奖励。大赛的设计者认为,在创业帮扶方面,团组织的硬投入并不占优。不过,可以发挥团组织的长处,通过大赛撬动社会资源来满足当下青年的需求。

  从大赛的报名阶段,团组织就非常注重软投入。大赛借助全国乡镇直属团组织、邮储银行网点进行大赛的报名发动,共青团系统的基层团干部及邮储系统的基层信贷员深入基层、农村,“走村入户”,直接把大赛的信息和报名参与方式送到基层青年手上。参与者有机会获得最高人民币2000万元的融资支持,包括小额贷款、个人商务贷款、小企业法人贷款等。

  发挥团组织的杠杆作用,撬动社会资源成效显著。目前,仅团重庆市委就对280个涉农项目开始评选,并向当地邮储银行争取100多万元资金用于扶持,同时还准备引进风投的公司跟进获奖项目。

  “如何撬动社会资源,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挑战,采用‘硬投入+软投入’的模式,是希望让涉农创业的工作能够做到年轻人的心坎里。”团广东省委副书记梁均达说。

  如何进行软投入,各地团组织也在进行不同的探索。团湖北省委举办的创业大赛,在海选环节中就安排了专家点评和现场指导。在复赛环节开展了精英训练营,对于进入60强的选手,全部列入共青团和邮储银行的重点培养对象,提供资金、技术、销售、信息等方面的跟踪服务。

  软投入并不局限于此。大赛主办方此次还特邀被称为“农村创业F4”的4位“达人”:乡土乡亲创始人赵翼、火山村荔枝创始人陈统奎、新农堂农业自媒体创始人钟文彬、维吉达尼良心农户创始人刘敬文,与参赛选手一起,举行深度的分享会,给年轻的创业者提供个性化指导。

  农业+触网:场外搭台让“新知青”大有可为

  宋俊文2013年通过淘宝销售了广东省增城市的农产品达30万斤,营业额达到100多万元,但是他并不满足。今年,他有一个大胆的想法,与当地的荔枝和龙眼农业合作社合作,运用原有淘宝和微信进行提前认购和预售。“不过,我们目前还有很多问题要解决。”宋俊文说。

  华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陈少雄表示:“青年返乡通过‘触网’和‘触电’涉农创业也可以很时尚。不过,在涉农大赛的场外,他们面临着各种创业难题,需要社会为他们搭建平台。”

  目前,广东省团组织在尝试为这些“新知青”搭建一种新型的创业平台——广东青年发展现代农业促进会,按照省、市、县、镇四级设置,统一品牌、统一模式、统一资源、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运作,帮助农村青年提高生产经营技能、享受金融服务、拓宽市场渠道、增强就业创业能力。

  “青年涉农创业将成为常态,团组织要在服务平台下功夫,以此提高共青团的魅力。”团广东省委书记曾颖如的看法是,“团组织还是要虚功实做,比如设立青农会、建立微信群和数据库,涉农创业者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轻松找到合作的‘小伙伴’。”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广东省分行副行长谈宏认为,基层的团组织可以与邮储银行联合打造服务平台:团组织可以为青年筹集创业的保证金,引入农业保险机制,发掘一批优秀的涉农创业者,邮储银行为他们提供贷款,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各方风险,确保青年的创业平台能够长期良性运行。(章正 林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