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三无”人员等将获医疗救助

作者:刘欢 来源:北京日报
2014-09-05 13:51:43

  “公立医院要守住医疗道德底线。”昨天,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党委书记、主任方来英在做客首都之窗时透露,今年年底前,北京地区将针对没有支付能力、无家可归、无身份可查的人群,推出一项医疗救助制度。

  “先问钱”突破医学道德底线

  “根本不知道他是谁,你救不救?”在访谈中,方来英自问自答了这个问题。他说,当遇到一个需要急救的病人时,不管他有无支付能力和保险,是男是女,什么种族、年龄,医疗机构都要对其进行到位的医疗救助,这是一个社会道德底线。而公立医院更要守住医疗道德的底线。

  他指出,在危急情况下,作为医院不能只关心患者的支付能力,毕竟人命关天。但是医院又是一个独立机构,有成本,有支出,有收入。从政府角度来讲,要从社会层面把这个成本承担起来。所以每年市卫计委都要“消化”公立医疗机构的类似欠费。

  “当政策要着眼于社会公平正义时,我们就要关心那些没有支付能力、无家可归、无身份可辨别的人群。”方来英直言,病人最后被搁在那儿,医院上来先问钱,这是违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也违反医学本身的基本道德底线。

  每区县一个医联体“还不够”

  医联体推广大半年来,全市已组建了20多个医联体,平均每个区县至少已有一个医联体。对此,方来英表示,这还不够,因为还没有实现全覆盖,大概需要将近三年时间才能在全市完成医联体的整体布局。而今年重点则要突出社区转诊优先的设计。

  方来英解释,通过社区转诊进入大医院的病人,上一层级医院一定要优先处理,要保证足够充足的号源投放到各个社区中去,从而解决本地区转诊病人的需要。因为这些转诊病人是我们社区医生认为极有必要到上一层级医院进行诊疗的,这也进一步提升了医联体的运行水平。

  他指出,除了“上转”,实际上还有“下转”的问题。当一个病人完成急性期治疗后,如进行居家康复,也需要有医生来照顾,这是社区医生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这部分病人怎么转下来?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一系列技术保障条件。比如在病人流动中,怎样保障其健康数据也能同时流动起来,这就涉及到整个医疗卫生的信息化、电子病历和健康档案等一系列问题。总之,医联体这一服务框架才刚刚开始,还有很多工作要去完成。

  反腐向红包和回扣“开刀”

  方来英透露,在近期的机构改革中,市卫计委将新设立两个部门,即综合监督处和公众权益保护处。在新形势下,将承担研究卫生行政部门如何保障公众的权利和利益的职责。他坦言,这里说的公众,不仅是患者,也包括医生。“我们不仅要保障患者的就医利益,也要保障医生为人民服务的权利和利益。”

  记者了解到,市卫计委近期还在严厉打击医疗队伍内部存在的种种违法违规腐败行为,向市民深恶痛绝的红包、回扣等现象“开刀”。同时还开展处方点评等一系列活动,来考核医疗行为是否合理。目前,本市医疗机构的处方合格率已有大幅提升。(记者 刘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