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亚太部副主任、中国项目部主任马克斯·罗德劳尔近日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随着中国经济结构从粗放型的高增长模式向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的、以服务业为主导的模式转型,以及人口结构的变化,适度温和的增速对中国来说是合适的。
IMF最近在对中国经济的“年度体检报告”中认为,中国经济在2015年及以后可以接受6.5%到7%的增长预期目标,甚至更低。
“中国不必再以某个特别具体的数字为增长目标,可以制定一个以区间为基础的增长目标。过去的增长模式在金融领域积累了很多问题,建议中国经济以温和适度的速度运行。”罗德劳尔说。
罗德劳尔表示,由于中国的人口结构正在发生变化,新增劳动力人口在减少,基金组织认为中国经济可以接受更温和的增速。这个速度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
在学界,关于中国经济增速见解也不尽相同。有学者认为,中国设定7%以上增长预期目标,除有利于稳增长,更有利于保就业,以及持续增加居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此外,鉴于中国经济体量,设定7%以上增长预期目标既能破除“唯GDP主义”,又会充分调动社会积极性,促其艰辛努力而非一身轻松地完成预期目标。
2012年以前,中国政府一直将年度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定在不低于8%的水平上。尤其是在金融危机期间,“保8”被认为是维持中国经济增长和就业及社会稳定的底线。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实现可持续协调发展,中国政府在2012年3月将这一目标下调至7.5%。
罗德劳尔告诉记者,10年到15年前,中国创造100万个就业岗位需要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1.4个百分点;5年到10年前,需要GDP增长1个百分点;而现在则只需要GDP增长0.8个百分点,这是因为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的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在加大。他强调,这对中国来说是个好事情。因此,从政府到学者和媒体都不应对中国经济减速过于紧张。
此外,罗德劳尔认为中国经济转型进程喜忧参半,指望一夜之间完成革命性的转型既不现实,也无必要。“中国经济再平衡已经取得了明显的进步。我们不要忘了5年到7年前,中国经常账户顺差占GDP的比重还在10%以上,而现在这个比重则降到了2%,内需增加了,外需减少了。同时,消费每年增长9%到10%,略高于GDP增速。中国经济正在逐渐从工业经济向服务业经济发生结构性变化。”
但是,罗德劳尔表示,投资在中国经济中的比重仍然偏高。目前投资在拉动GDP中所占的比重接近50%,未来这一数字应降到30%多为宜。投资主体和结构也应从由政府主导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更多转向由私人主导的小规模、能提供更多服务的投资项目上。同时,政府应该继续鼓励家庭消费。
罗德劳尔说,“要让这些改革产生综合效应,才会让中国经济具有更强的生产力,才能让中国家庭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中国改革任重道远。”
谈到有些西方国家认为中国经济转型的速度不够快,罗德劳尔认为,中国需要变革,但是不需要一夜之间的变革,世界也需要一个强大稳定的中国。
IMF通常每年对成员国的经济状况发布“第四条款磋商报告”,相当于是对此国经济进行“年度体检”。报告预测,今年中国经济将增长7.5%左右,但面临国内需求减缓、投资放慢等问题,同时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的风险增大。消费和劳动力市场表现良好,全球复苏有望支持未来的经济活动。报告发布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委任罗德劳尔为成员国考察组组长,该考察组在中国考察了北京、上海、沈阳、武汉等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