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作为总设计师的邓小平

来源:人民日报
2014-08-18 15:10:09

  坚持改革开放

  要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实行和坚持改革开放。这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创举,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提出并解决这个问题,是作为总设计师的邓小平的巨大贡献。

  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的关系是什么?邓小平明确指出:“改革和开放是手段,目标是分三步走发展我们的经济。”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这一点十分重要。

  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因为在中国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中还存在不适应以致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环节与障碍。邓小平说:“我们所有的改革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这场革命既要大幅度地改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家对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这就把为什么要改革和改革的对象说清楚了。

  在改革中,邓小平特别重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早在改革开放刚刚起步的1979年就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就指明了一条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的新路,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四大确定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和发展始终相伴随。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永无止境,改革也永无止境。随着客观形势的发展变化,老问题解决了,又会有新问题出现,甚至有些原来在改革过程中起过积极作用的做法,在新的形势下也可能转化为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新的阻碍物,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来排除。历史正是在这种不停顿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

  邓小平对这种状况有着清醒的认识。他想得很远,早就指出:“我们不仅着眼于本世纪,更多的是着眼于下一个世纪。现在面临的问题是,不进则退,退是没有出路的。只有深化改革,而且是综合性的改革,才能够保证本世纪内达到小康水平,而且在下个世纪更好地前进。”他到晚年还叮嘱:“十二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题目已经出来了,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这是很有远见的。

  开放,同改革不可分割。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不可能关起国门来进行。

  对外开放的实质是什么?就是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加强同各国各地区的各种合作与经贸、技术、人员往来,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制度下创造的一切对我们有用的成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服务。

  世界在变化,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也要随之而变。对外开放是全方位的,要同世界上所有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交往,一切有益的经验都要吸取和借鉴。对外开放是必须长期坚持的国策。

  在对外开放中,邓小平特别注重“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吸收他们的资金”。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大胆地、开创性地提出兴办经济特区、扩大对外开放区域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对外开放进程。

  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当然不是照抄照搬外国的东西。邓小平有一段名言:“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当年照抄苏联的经验和模式,没能得到成功。如果照搬西方国家的发展经验和模式,同样不可能成功。不从自己的国情和实际出发,盲目地把人家的东西当成教条照搬过来,哪有不失败的道理?

  中国实行对外开放,会不会导致走上资本主义道路?邓小平回答:“不会。”他在十二大开幕词中响亮地说:“中国人民珍惜同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友谊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经过长期奋斗而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我们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扩大对外交流。”他指出:“开放政策是有风险的,会带来一些资本主义的腐朽东西。但是,我们的社会主义政策和国家机器有力量去克服这些东西。所以事情并不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