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张茉楠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世界能源资源格局正在发生新的重大变化,这将对中国能源和资源安全产生全面而深远的影响,中国必须以前瞻性战略思维谋划应对举措。
建立中国能源资源战略储备制度。张茉楠提出,中国作为新兴大国,战略资源储备还处于起步阶段,应从经济承受能力考虑,首先做好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国内紧缺矿产的储备,如石油、铜、铁、铝、钾盐等,储备形式采取矿产品储备和资源储备相结合;加强优势矿产的资源储备,防止因竞相出口导致国际市场供过于求、价格下跌的局面。
要“走出去”,还要“拿回来”。张茉楠表示,中国应充分利用全球能源资源,通过能源资源勘探开发、贸易和科技合作,以及运输管道建设、能力建设,建设完善的资源能源贸易基础设施,把资源“拿回来”,增强对国际大宗能源资源市场的影响力和定价权。
确立海洋资源开发战略。我国的海洋资源极为丰富,张茉楠列举了一组数据:2005年第三次石油资源评价结果显示,全国石油资源量为1070多亿吨,其中海洋石油资源量为246亿吨,占总量的22.9%;天然气资源量为54.54万亿立方米,其中海洋资源量为15.79万亿立方米,占29.0%。张茉楠提出,未来可以考虑以“海陆立国,开海固权,营疆造域,择优出击”作为海洋开发原则,全方位推进海洋资源的开发。
全面深化能源资源外交。张茉楠认为,中国应建立新型供给体制,充分发挥能源国际合作机制,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并通过油气勘探开发、油气通道、工业园区、服务区等重大合作项目,进一步提升能源资源国际合作水平。
加强能源“互联互通”。张茉楠表示,中国应积极推动亚洲或更大范围的“能源一体化”建设,创造一个相互联系和竞争的市场。比如,建立包括天然气管道建设、供电网络建设、新能源网络建设在内的亚欧能源基础设施蓝图,加快发展新能源,提高清洁能源比重,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同时制定统一标准,并提供项目债券、风险资本或PPP等方式的融资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