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能源集团科技赋能向“新”逐“绿” “风光”无限好

内蒙古能源集团科技赋能向“新”逐“绿” “风光”无限好

来源:新华社 2025-11-12 17:5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在祖国北疆的辽阔版图上,昔日的戈壁荒漠正被一片片矗立的“白色森林”和延展的“蓝色海洋”所重塑。一场以新质生产力为驱动的能源变革,在这片广袤疆域上澎湃涌动,注入着源源不断的绿色动能。

科技,已成为这片热土上最强劲的引擎。西起阿拉善,东至呼伦贝尔,内蒙古能源集团正全力构建一条贯通东西、绵亘千里的绿色能源大动脉,为自治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生态优先 绘就绿色发展版图

“十四五”以来,内蒙古能源集团新能源板块在运在建总装机规模达3400多万千瓦,助力自治区新能源总装机容量突破1.5亿千瓦。其中,已投产新能源装机2419万千瓦,较“十四五”初期增幅达1406%,实现跨越式增长;储能建设实现“从无到有”,已投产规模达170.5万千瓦/361万千瓦时。发电能力同步大幅提升,2025年1至9月累计完成发电量198亿千瓦时,较2021年同期增长500%以上,每年有效减排二氧化碳197万吨,相当于种植约1亿棵树。

在实现规模跃升的同时,内蒙古能源集团更加注重以战略布局与技术创新“双轮”驱动产业升级。

在风电领域,率先实现陆上10兆瓦大容量风电机组的批量化应用。该机组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当时陆上功率最高且风轮直径最大的风电机组,集成多项国内首创技术:采用集成式传动链,使机组重量降低5%,抗载能力提升10%;配备高速双馈电气系统与双箱变上置并联设计,叶片应用全碳高性能结构材料,有效解决超长叶片稳定性难题,发电能力提升8%以上,并通过3.6米叶根节圆设计,使叶片承载能力提升26%,满负荷运行叶尖离塔筒距离增加12%;引入双TRB主轴承,主轴承承载能力提升20%以上,使结构更趋稳定;搭载全新一代智能控制系统,智能化水平全面提升,保障了整机运行稳定可靠。这些先进技术的综合应用,显著提升了机组的安全性与发电收益,为大型风电机组的产业化应用树立了新标杆。

在光伏领域,创新采用BC高效组件,鄂尔多斯达拉特旗防沙治沙项目全部选用隆基绿能BC技术路线组件,安装块数合计超过75万块,在保证2382×1134mm同样尺寸光伏组件的同时,提升了单块组件的转换效率,由常规的620W提升至645W/650W,转换效率由原本的22%提升至23%,减少约3.6万块光伏组件的安装费用,节省项目土地使用面积约4.5%,有效缓解了项目用地、组件排布紧张的问题。该项目为国内首批次大范围使用BC技术的项目,为后续项目建设提供了多种技术选择路线,同时推动光伏行业向新的生产加工方向转换;强化与华为合作,在现有逆变器技术的基础上开展科技赋能管理,通过对天气、功率及设备运行工况的预测,提前判断设备可能出现故障的时间,为提高项目发电量、增加项目收益提供新的路径。

在智慧运维领域,构建“智能运维+数据驱动”双轮管理体系,完成17个新能源场站智慧化改造与5G全覆盖,打造了7座无人值守场站。针对光伏组件清洗难题,研发出首个基于人工增雨的光伏板清洁方法及系统。针对大型光伏电站运维的难点与痛点,研发应用固定翼无人机智慧AI巡检系统开展“沙戈荒”大基地光伏组件巡检,实现2798万千瓦新能源装机的智慧运维,全面打造管理创新“升级版”。此外,还通过精细化设计与集约化采购,节省项目综合用地超30%,节约投资近166亿元。

创新驱动 打造高质量发展引擎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内蒙古能源集团聚焦能源科技前沿,成功牵头揭榜自治区多种储能融合协调的“国重”项目、低空经济科技项目等5项关键技术攻关项目,高质量完成“多功能石墨烯复合涂层研究”光伏产业项目,深入推进自治区重大科技示范工程“中长时液流电池储能技术研究”,并积极参与“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的电网主动支撑型百兆瓦级混合储能技术”国家重点研发项目。

在基于低空智能装备的新能源大基地智慧运维方面,开发出适应内蒙古风沙大、强风速环境的专用无人机,实现100公里以上长距离巡检,风电缺陷检测精度达92%以上,火情识别准确率超95%,响应时间不超过30秒。通过“云-边-端”协同平台,实现时延不超过5秒的智能调度,较传统方案提升任务效率20%以上。

在中长时液流储能技术方面,攻克了“电流密度低、电解液利用率低”等行业难题,开发出单电池电流密度500mA/cm²的高性能电极,电解液利用率超过75%,系统能量效率高于72%。正在建设的2个1MW/5MWh示范项目,关键部件国产化率达到100%,为可再生能源消纳提供了可靠的储能解决方案。

在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的电网主动支撑方面,正在建设国内首个170MW“飞轮+锂电+熔盐”混合储能电站,实现分钟级、小时级、长时级全时间尺度储能互补。该电站支撑新能源占比不低于75%的应用场景,紧急功率支撑响应时间不超过180毫秒,调峰区间达到5%至100%额定功率,性能全面超越传统火电。

2024年,内蒙古能源集团累计创下十余项行业标杆纪录,包括“全球规模化商用最大混塔风力发电机组”“全国批量商用陆上最大风力发电机组”“全国单体容量最大的电源侧独立储能电站”“全国单体容量最大的光伏图形电站”“全球陆上叶轮直径最大的风力发电机组”“国内单体最大风光火储热多能互补项目”“国内单机容量最大的山地风场项目”“国内单体最大采煤沉陷区光伏基地项目”“国内首创应用10兆瓦加强型风电机组”“国内首次采用内张拉、预应力技术的10兆瓦混塔风力发电项目”,标志着在多个新能源细分领域已跻身全国头部行列。

实证示范 擘画能源发展新蓝图

技术创新需要实践检验。由内蒙古能源集团投资建设的察哈尔右翼前旗50万千瓦风光实验实证项目,作为自治区首个大型综合性新能源实验平台,已成功入选自治区首批能源领域重点科技创新项目。这个国内首个集风能、太阳能、氢能、储能于一体的全品类能源综合验证平台,正在多个维度实现突破:

在风电领域,应用11MW大功率风电机组,独家开展15MW及以上级超大型机组实地测试;在光伏领域,首创“全技术路线同场对比实证”模式,打造行业唯一的“组件-支架”系统性实证场景;在储能领域,构建容量超过300MWh的多元储能实证平台,涵盖常规磷酸铁锂储能、构网型储能、全钒液流、飞轮储能、锌溴液流储能、固态电池、超级电容及氢储等8种储能技术,其中,氢储选用国内先进的PEM非纯水电解槽,计划进行自治区首台套设备申请,首创“风光氢储小容量系统一体化调控模式”,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提供原创实践样本。

从无垠荒漠到璀璨“蓝海”,从风车林立到智慧储能,内蒙古能源集团正以科技创新为笔,以绿色发展为墨,在祖国北疆奋力书写着能源转型与产业升级的生动篇章。回顾“十四五”,“蒙能铁军”以3400多万千瓦的新能源装机规模和超190亿千瓦时的年发电量,交出了一份高质量的绿色发展答卷;展望“十五五”,内蒙古能源集团将继续向“新”逐“绿”,以更大力度推动科技赋能、布局多元储能,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助力自治区持续打造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中国样板”。(陈剑、张夷岚)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