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察布:绿进沙退 点荒成金——写在“两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一)

乌兰察布:绿进沙退 点荒成金——写在“两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一)

来源:乌兰察布云 2025-11-12 17:22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开栏语:

2025年,“两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近年来,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乌兰察布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把在保护中创新、保护中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交出了在保护绿水青山的前提下发掘金山银山的高质量答卷。如今,多年前种下的小树苗已成栋梁,连片的柠条深深扎根土地,浑浊的水域重现水清鱼跃景象,密闭的高炉内清洁水汽循环利用……生态之变,跃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幸福感。

起笔生态,落墨发展。今日起,本报开设“守护绿水青山 共筑金山银山”专栏,推出系列报道,多维度展现乌兰察布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全力推进“绿进沙退”历史性转变、三大湖泊生态复苏、传统农业绿色嬗变、铁合金产业升级改造、数字经济发展壮大、新能源产业集群成势、文旅产业融合创新的生动实践。

清晨六时,家在集宁区白泉山公园附近的李建国老人如往常一般,沿着白泉山新修的步道慢跑。晨光穿过挺拔的树木,在如茵的绿草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跑到凤凰楼前,李建国停下脚步,做着舒缓的拉伸动作,极目远眺,只见那由浅入深的绿意,如潮水般向天际线蔓延。

李建国告诉记者,十几年前,整个白泉山像被泼满了石灰,连野草都活不了。从2011年开始,乌兰察布启动了白泉山山体改造建设工程,用时三年,最终实现了“石山变土山、土山变绿山、绿山变景观”的巨大改变,昔日寸草不生的白泉山成了“城中绿岛”。

替山河妆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从城区绿化到风沙源治理,一场更为波澜壮阔的绿色征程,正在乌兰察布大地绵延展开。

经纬共织 绿染山川绘底色

“你看,那片绿油油的小苗,就是我们在春夏时节抢抓有利墒情播种的蒙古冰草。”内蒙古兴林绿化有限公司项目经理李文虎指着远处茁壮生长的一片片新绿高兴地说,“今年的出苗率、成活率都很高。”

时隔数月,记者再次来到兴和县浑善达克沙地综合治理项目区,8000亩的蒙古冰草等耐旱禾本科作物长势良好。在春夏时节,这里人头攒动、机械轰鸣,挖坑整地的工作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挥汗如雨,植树造林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一场针对沙地绿化的攻坚战全面打响。

作为“三北”工程重要战场,乌兰察布市承担“科尔沁和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与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任务。2025年,全市计划完成“三北”工程建设任务322.7万亩,防沙治沙任务55万亩。目前已完成建设任务288万亩,完成防沙治沙任务92.67万亩。

虽然,乌兰察布的生态治理取得了肉眼可见的成果,但生态治理任务依然艰巨:全市难治理沙化土地达1040.1万亩,退化草原面积占全市草原面积的73.9%。面对复杂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现状,乌兰察布市林草局坚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的工作思路,分类推进生态修复与保护工作。具体而言,前山地区重点采取乔木造林、乔灌结合等模式治理非沙化土地,科学安排造林密度;后山地区退化草原修复则坚持因害设防,严格执行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制度,通过人工种草、封沙育草等措施,科学配置灌草比例,有效提升林草覆盖率,抑制沙地扬尘。

2017年以来,乌兰察布累计投入林草资金57.7亿元,完成生态建设与保护修复任务668.18万亩,实现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这组数据背后,凝聚着乌兰察布人民持之以恒推进生态建设的决心与智慧,见证着这片土地从黄沙漫漫到绿意盎然的蜕变。

在位于四子王旗查干补力格苏木巴音嘎查的5300亩生态治理草场上,免耕播种机正在进行草籽补种恢复植被。记者 刘志帅 摄

草种“芯”生 点绿成金开新局

金秋时节,察右中旗辉腾锡勒草原迎来丰收,千余亩无芒雀麦茎秆挺拔、穗实饱满,草种收割机在田间穿梭,勾勒出一幅生态丰收图景。

“这可是地道的‘乡土草种’,由乌兰察布饲草研究院以本地无芒雀麦为原始材料驯化选育而成。”辉腾狼图腾农牧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姚俊文边捻开草种外皮,露出黑褐色种子,边继续介绍:“它叶量丰富,蛋白质含量高,既是生态修复的能手,又是不可多得的优质牧草。”

草种产业的兴旺,不只体现在一种作物的丰收上,更在于整个育种体系的日趋成熟。在丰镇市隆草高科农业有限公司基地,2万亩“蒙苜1号”紫花苜蓿长势喜人。“这个品种第二年鲜草亩产突破4吨,第三年干草亩产稳定在1.2吨以上,较传统品种增产20%。规模化种植的话,可实现亩均综合收益1200元。”工作人员杨景怡介绍。作为重点种业龙头企业,隆草高科已构建起涵盖种质资源创新、智能栽培管理、草产品深加工的全链条质量追溯体系。

截至2024年,全市已建成6.15万亩优良草种繁育基地,形成以苜蓿、无芒雀麦、冰草为代表的三大主导品种体系,年产优良草种54万公斤,初步扭转了生态修复用种依赖外调的局面,实现“草从本地育,种由自己供”的良性循环。

在草种产业稳步发展的同时,柠条产业也在快速崛起。全市围绕柠条资源编制专项方案,大力实施“柠条倍增计划”,2023年以来种植、平茬柠条253万亩。产业体系方面,现已建成2家柠条资源综合利用实验室,培育7家饲草加工示范企业,建设10处高标准种植示范区,计划到2025年底实现柠条产业10亿元生态产值目标,推动“绿资源”向“金效益”转变。

更令人振奋的是,生态价值的转化路径也在不断拓宽。随着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重启,卓资县CCER碳汇项目稳步推进,预估首期签发碳汇量3.66万吨,计入期20年总碳汇量达30.34万吨。“以目前CCER预期价100元/吨计算,仅首次签发就可获益约366万元。”市林草局造林治沙科科长李晓东介绍。这一探索,标志着乌兰察布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道路上,又迈出关键一步。

远谋近施 久久为功守屏障

2025年5月,“乌兰察布市柠条科创中心”揭牌成立,标志着全市在生态治理与产业融合方面迈出关键一步。中国林科院林产化工研究所院士蒋剑春等专家团队的加入,为柠条产业发展注入科技动力。蒋剑春院士强调,柠条不仅是防风固沙、水土保持的先锋树种,更蕴含巨大经济开发潜力,是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优质载体。

几乎同一时间,在凉城县岱海林场苗圃基地,工人们正抢抓时节进行育苗准备。“计划培育200万株油松容器苗、150万株樟子松容器苗、30万株沙棘容器苗及相当数量的柠条良种容器苗。”技术总监梁俊林介绍。这片占地150亩的基地正在申报保障性苗圃项目,未来将成为“三北”工程重要的优质苗木供应基地。

苗木保障是生态建设的基础,而系统规划则是推进落实的关键。作为当前生态建设的重中之重,“三北”工程攻坚战已在乌兰察布全面打响。全市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副组长的专项领导小组,科学谋划了涵盖两大片区、10个重点任务的整体方案,计划到2030年完成林草生态建设与成果巩固任务1322.47万亩,逐步构建起层次清晰、推进有力的综合治理格局。

科学规划正转化为生动的基层实践——在化德县公腊胡洞乡前进村,大型平茬机有序运转,将柠条枝条切断粉碎。“通过平茬复壮,柠条将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化德县林草局副局长雷鹏解释道。据悉,化德县通过综合治理、多路并进的策略,今年计划完成沙化土地治理10.07万亩。

坚持绿色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支撑。基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市林草局深入贯彻因地制宜原则:在降雨量较高的南部,种植需水量稍高的豆科草种,配套高效节水设施;在北部干旱半干旱地区,重点培育耐旱禾本科草种,以天然降水为主、适度补灌为辅。雨洪集蓄、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推广,有效保障了草种生产与水资源保护协调发展,走出一条科技引领、精准治理的生态建设新路径。

从草原修复到沙地治理,从林场育苗到城区绿化,乌兰察布正以尺寸之功积累千秋之利。如今的乌兰察布,已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绿色成为这片土地上最动人的底色。乌兰察布的实践生动证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来 源/ 乌兰察布市融媒体中心

记 者/ 邵敏丽

编 辑/ 徐叶

校 对/ 纪蕴庭

校 审/ 李思敏

终 审/ 乌云夫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