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罕乌拉保护区:白桦林中呦呦鹿鸣

赛罕乌拉保护区:白桦林中呦呦鹿鸣

来源:法制新闻联播网 2025-11-12 08:59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初冬时节,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一片金黄的白桦林间呦呦鹿鸣此起彼伏,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马鹿在此频繁出没,为深秋的山林增添了灵动的生态气息。

初冬的赛罕乌拉保护区层林尽染,白桦林的白色树干与金黄落叶交织成一幅绚丽的画卷。据保护区监测团队最新观测,近80只野生马鹿集群活跃在海拔较高的白桦林带。雄性马鹿顶着分叉的角枝在林间踱步,雌性马鹿带领幼崽穿梭于树丛间,时而低头啃食落叶下的草本植物,时而驻足聆听山林风声,清脆的“呦呦”鸣叫在山谷中回荡,构成了一曲自然的交响。

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大兴安岭南麓,是内蒙古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之一。这里森林、草原、湿地景观交错,为马鹿、雪豹、金雕等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繁衍的“天然乐园”。作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马鹿对生存环境的植被类型、水源质量和人为干扰程度极为敏感,其种群数量与活动范围是评估区域生态健康度的重要“标尺”。

据介绍,近年来保护区实施了森林抚育、湿地恢复、生态移民等一系列工程,为野生动物营造了安全宜居的生存空间。

清晨的林缘地带,马鹿结队来到溪水边饮水;午后的密林里,幼鹿在成年鹿的看护下嬉戏;初冬的落叶层中,马鹿的蹄印与狍子、野猪的足迹交错分布,呈现出完整的食物链网络。

马鹿作为植食性动物,其种群发展反映了森林植被的丰富度;同时它们也是肉食动物的重要食物来源,其数量稳定对维持整个生态链的平衡具有关键作用。

图为:2025年11月11日,野生马鹿在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白桦林里觅食、栖息。

除了生态工程,保护区还通过建立社区共管机制、开展生态科普进校园等活动,让周边群众从“生态保护者”变为“受益者”。如今,赛罕乌拉保护区已成为内蒙古生态保护的标杆区域,而白桦林中的呦呦鹿鸣,正是这片山林生态活力的最佳注脚。

随着生态保护力度的持续加大,赛罕乌拉保护区的“生态朋友圈”还在不断扩容。下一步保护区将继续深化科研监测、完善保护体系,同时探索“生态保护+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让更多人在聆听鹿鸣、欣赏自然之美的过程中,增强生态保护意识。

在赛罕乌拉的白桦林间,马鹿的鸣叫声穿越林海,既是野生动物与自然的对话,也是生态保护成果的生动宣言。这片山林的故事,正以呦呦鹿鸣为序,续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李富)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