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一片金黄的白桦林间呦呦鹿鸣此起彼伏,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马鹿在此频繁出没,为深秋的山林增添了灵动的生态气息。
初冬的赛罕乌拉保护区层林尽染,白桦林的白色树干与金黄落叶交织成一幅绚丽的画卷。据保护区监测团队最新观测,近80只野生马鹿集群活跃在海拔较高的白桦林带。雄性马鹿顶着分叉的角枝在林间踱步,雌性马鹿带领幼崽穿梭于树丛间,时而低头啃食落叶下的草本植物,时而驻足聆听山林风声,清脆的“呦呦”鸣叫在山谷中回荡,构成了一曲自然的交响。
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大兴安岭南麓,是内蒙古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之一。这里森林、草原、湿地景观交错,为马鹿、雪豹、金雕等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繁衍的“天然乐园”。作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马鹿对生存环境的植被类型、水源质量和人为干扰程度极为敏感,其种群数量与活动范围是评估区域生态健康度的重要“标尺”。
据介绍,近年来保护区实施了森林抚育、湿地恢复、生态移民等一系列工程,为野生动物营造了安全宜居的生存空间。
清晨的林缘地带,马鹿结队来到溪水边饮水;午后的密林里,幼鹿在成年鹿的看护下嬉戏;初冬的落叶层中,马鹿的蹄印与狍子、野猪的足迹交错分布,呈现出完整的食物链网络。
马鹿作为植食性动物,其种群发展反映了森林植被的丰富度;同时它们也是肉食动物的重要食物来源,其数量稳定对维持整个生态链的平衡具有关键作用。
图为:2025年11月11日,野生马鹿在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白桦林里觅食、栖息。
除了生态工程,保护区还通过建立社区共管机制、开展生态科普进校园等活动,让周边群众从“生态保护者”变为“受益者”。如今,赛罕乌拉保护区已成为内蒙古生态保护的标杆区域,而白桦林中的呦呦鹿鸣,正是这片山林生态活力的最佳注脚。
随着生态保护力度的持续加大,赛罕乌拉保护区的“生态朋友圈”还在不断扩容。下一步保护区将继续深化科研监测、完善保护体系,同时探索“生态保护+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让更多人在聆听鹿鸣、欣赏自然之美的过程中,增强生态保护意识。
在赛罕乌拉的白桦林间,马鹿的鸣叫声穿越林海,既是野生动物与自然的对话,也是生态保护成果的生动宣言。这片山林的故事,正以呦呦鹿鸣为序,续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李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