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巴林右旗:播绿固沙、兴业富民,绘就沙区群众幸福新图景

赤峰市巴林右旗:播绿固沙、兴业富民,绘就沙区群众幸福新图景

来源: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官方新闻客户端 2025-11-10 15:28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十四五”以来,赤峰市巴林右旗锚定生态文明建设与民生改善协同推进的目标,以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为核心,在漫漫沙原上播绿固沙、兴业富民,不仅让昔日荒沙蜕变为绿洲,更让沙区群众的生活环境、物质条件与思想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走出了一条“治沙护绿”与“富民增收”同频共振的特色发展之路。

“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曾是巴林右旗沙区群众记忆里挥之不去的日常。对于沙区群众而言,生态环境的改变是最直观、最深刻的体验。“十四五”期间,巴林右旗林草局聚焦沙化土地治理痛点,通过科学规划布局、精准施策发力,让沙区的生态底色持续焕发生机。全旗累计规划治理生态治理面积超278.53万亩,境内可治理沙地实现全覆盖,曾经“沙进人退”的困境彻底扭转。他们采用“网格化沙障+造林种草综合固沙法”,让24万亩流动沙地逐步披上绿装;对45万亩沙化草地开展系统性修复,植被覆盖度近52%。

如今,走进巴林右旗沙区,昔日漫天黄沙的景象早已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盛景:锦鸡儿、披碱草、胡枝子、沙打旺等植物连沙连片,林间飞鸟穿梭嬉戏,脚下牧草丰茂葱郁。已有6个嘎查村获评旗级“生态宜居示范村”,群众出门见绿、开窗闻香,清新的空气、优美的环境,让沙区群众的生活品质实现质的飞跃,曾经“怕风惧沙”的焦虑日子,变成了如今“享绿爱绿”的幸福日常。

巴林右旗在推进生态修复的过程中,深度挖掘绿色资源的经济价值,尤其以锦鸡儿产业为重要突破口,为沙区群众开辟了稳定增收的新路径。

锦鸡儿不仅是巴林右旗防沙治沙的“先锋树种”,而且能有效固沙保土、改善土壤条件,其平茬修剪下来的枝条,更是优质的饲草料来源。

目前,全旗已建成140万亩灌木林地,通过科学的平茬管理技术,每亩锦鸡儿可稳定产出0.2-0.3吨枝条。为了让这些原本闲置的枝条“变废为宝”,该旗创办了联合饲草加工企业,由企业集中收购,经过科学配比加工后,每吨锦鸡儿枝条可转化为5吨优质饲草料。按此测算,140万亩锦鸡儿基地每年可产出28万余吨枝条,能加工成饲草料140万吨以上,不仅有效破解了沙区畜牧业发展中“饲草短缺”的难题,更让沙区群众通过参与枝条采收、加工等环节实现增收。

巴林右旗巴彦琥硕镇胡勒斯台村,过去牧民常因饲草不足,不得不限制养殖规模。如今依托锦鸡儿饲草料产业,不少牧民大胆扩大养殖规模。养牛大户斯钦将本地羊品种替换为西门塔尔牛,借助锦鸡儿加工饲草料保障养殖需求,年养殖规模达100余头,年纯收入超20万元;青年牧民阿荣宝力格引进优质种羊,以锦鸡儿饲草料为主要饲料来源,现存栏母羊300余只,年纯利润突破20万元,还带动周边10余户牧民参与锦鸡儿枝条采收,每户年均增收3万余元。同时,该旗在实施“三北”重点工程中,积极探索“以工代赈”“先建后补”等模式,吸引5000余名群众参与生态建设,累计发放劳务报酬近4000万元,人均增收超8000元,群众的“钱袋子”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

“十四五”期间,巴林右旗通过生态实践引领与常态化宣传引导,让“护绿就是护家、增绿就是增收”的理念深深植根于沙区群众心中,从“要我治沙”到“我要护绿”的主动转变,成为沙区最动人的思想变革。

过去,部分群众为追求短期养殖收益,存在散养牲畜、破坏植被的现象,如今,随着锦鸡儿等林草产业带来的实实在在收益,群众保护生态的意识进一步增强。广大农牧民逐渐深刻认识到,守护生态既是守护家园未来,也是带动增收的“致富良方”,保护生态就是保护自己的“钱袋子”。他们主动摒弃养殖破坏生态的牲畜,积极参与草场管护、林木养护工作,对偷牧、夜牧等破坏生态的行为,也从过去的“漠视”转变为主动“抵制”。

巴林右旗林草局创新推行的“生态积分制”“村规民约红黑榜”等机制,进一步激发了群众参与生态保护的热情。全旗已有1200余名群众主动担任护林员,参与锦鸡儿林平茬管理、植被日常巡查,在“技防+人防”双重管护体系中,大家轮流值守重点区域、互相监督提醒,形成了“户户守绿、村村护绿”的新风尚。曾经“养畜毁林”的恶性循环被彻底打破,取而代之的是“治沙—护绿—兴业—增收”的良性循环,生态保护意识已成为沙区群众的自觉行动,深深融入日常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沙荒遍布到绿洲绵延,从贫困窘迫到富足安康,从“漠视生态”到“主动护绿”,“十四五”期间,巴林右旗以防沙治沙为笔,以民生改善为墨,在广袤的沙原上绘就了一幅生态美、百姓富的幸福画卷。(端木 刘忠友 高鹏)

【责任编辑:陈秋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