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晒场秋油遇杯身苏绣:非遗 “下凡” 进生活,年轻人爱上这口文化味

来源:日照新闻网    2025-10-30 16:47
来源: 日照新闻网
2025-10-30 16:4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当霸王茶姬的杯身缀上苏绣纹样,当泡泡玛特的 MOLLY 换上敦煌飞天裙摆,曾经陈列在博物馆里的 “文化瑰宝”,正以越来越鲜活的姿态走进日常 —— 这些非遗与消费品的碰撞,不仅打破了 “非遗遥不可及” 的刻板印象,更让年轻人发现:原来文化传承不用刻意追寻,它可以藏在一杯茶、一个潮玩里,甚至是餐桌上那瓶唤醒味蕾的调味里。

在这场 “非遗生活化” 的浪潮中,不只是手作、潮玩领域在发力,那些沉淀在烟火气里的传统技艺,也在用自己的方式 “贴近生活”。比如扎根一方水土的古法酿造技艺,便以一场庄重的秋油大典,让人们看见 “一瓶好酱” 背后的千年智慧 —— 每逢霜降,河畔古晒场上鼓乐齐鸣,传承人遵循 “春曲、夏酱、秋油” 的自然时序,揭开晒足三载的酱缸,琥珀色的秋油在阳光下泛着光泽,空气中满是时光沉淀的酯香。围观的年轻人跟着念起 “赤水河,万古流” 的古老号子,在 “敬天取油” 的仪式里,第一次读懂 “日晒夜露” 不是简单的工序,而是人与自然的默契共生。

而这场大典的 “惊喜彩蛋”,是一款让年轻人眼前一亮的艺术联名礼盒。它以徐悲鸿《饮马图》为灵感,将画中骏马 “饮水思源” 的敬畏与 “昂首当先” 的活力,巧妙融入设计 —— 水墨线条勾勒的包装盒里,装着遵循 13 道古法酿造的醇厚佳品。这份 “有颜值、有故事、有用途” 的礼盒,很快成了年轻人餐桌上的 “文化担当”:有人用它给家常菜调味,晒出 “酱香里藏着非遗味” 的美食照;有人把它当作伴手礼,让朋友在打开礼盒时,同步解锁 “古法酿造 + 东方艺术” 的双重惊喜;甚至有高校社团拿着它做分享,用 “一瓶酱油的转型” 讲透非遗生活化的秘诀。

其实,这款礼盒的受欢迎,和霸王茶姬的苏绣奶茶、泡泡玛特的敦煌 MOLLY 有着同样的逻辑:年轻人爱的从来不是 “非遗” 的标签,而是 “可触摸、可使用、可分享” 的文化体验。它没有把古法酿造束之高阁,而是让非遗从 “古晒场” 走进 “餐柜”,从 “文字记载” 变成 “舌尖上的滋味”—— 当年轻人用它拌凉菜、炒热菜时,尝到的不只是酱香,更是祖祖辈辈对 “自然本味” 的坚守;当他们向朋友介绍礼盒上的《饮马图》时,传递的也不只是一款产品,而是 “传统与现代共生” 的生活理念。

如今,越来越多的非遗技艺正在这样 “落地生根”:苏绣走进茶饮包装,敦煌元素融入潮玩,古法酿造化身餐桌礼盒。它们都在证明:非遗的生命力,从来不在博物馆的橱窗里,而在普通人的日常里。当年轻人愿意为一杯苏绣奶茶驻足,为一盒非遗礼盒买单,本质上是在为 “有温度的文化” 投票 —— 而这份投票,也让更多传统技艺有勇气走出 “故纸堆”,以更鲜活的模样,陪人们走过三餐四季,让文化传承真正 “活” 在当下。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