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而知识产权是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要素。
“十四五”以来,呼和浩特市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工作,持续提升全市知识产权创造质量、运用效益、保护效果、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推动全市知识产权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经过不懈努力,2022年,呼和浩特市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
随着知识产权强市战略的深入实施,全市推动知识产权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效果也日益凸显。
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公告,核准武川县三喜旺种植专业合作社、武川县山佳品种植专业合作社、内蒙古兴农泰华有机农业有限公司在其生产的武川莜面地理标志产品上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地理标志专用标志。同时,托县茴香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也新增了9家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企业。截至目前,呼和浩特市获准的各类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企业从原来的寥寥数家增加到38家。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大力推动地理标志保护工作,不断指导相关企业申请使用地理标志专用标志,地理标志产业化发展初见实效。
一直以来,呼和浩特市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工作,全面贯彻国家和自治区关于推进知识产权强国、强区建设的战略部署,近几年先后出台了《呼和浩特市推进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工作方案》《呼和浩特市“十四五”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等政策文件,为全市知识产权工作稳步推进提供了坚实制度保障和良好政策环境。在经济高质量发展旗帜的引领下,呼和浩特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坚持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激励科技创新和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聚焦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全链条发展,推动全市知识产权工作向着更高水平迈进。
2024年呼和浩特获批国家级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地方分中心,今年获批国家级内蒙古自治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呼和浩特分中心,两个中心的设立,标志着首府在知识产权领域迈出了关键一步。
“十四五”以来,呼和浩特市持续强化知识产权发展和保护,知识产权运用效益持续增强。出台《呼和浩特市知识产权资助及奖励办法》,累计为184家企事业单位兑现资助奖励资金1288.56万元,有效激发经营主体创新活力。84家企业通过《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国家标准认证,4家企业通过ISO 56005《创新与知识产权管理能力》国际标准认证,17家企业获评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及优势企业,15家企业获评自治区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目前已有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及优势企业35家,自治区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34家。在畅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渠道方面,“十四五”以来办理专利、商标质押169笔,金额26.57亿元。企业创新管理能力不断提升,企业创新体系逐步完善。
“十四五”以来,全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全面优化。“十四五”期间新增31家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呼和浩特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和“北方知识产权大数据中心”,整合22个业务系统及1.9亿条数据,注册企业超2000家,提升知识产权线上服务便捷度。
与此同时,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日益完善。全市上下强化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开展年度知识产权行政保护专项行动和知识产权“蓝天”专项整治,加大对侵权多发领域的查处力度,打击代理行业乱象。构建多元纠纷化解机制,成立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及知识产权仲裁院,推行“人民调解+司法确认”模式,增强纠纷化解效力。深化跨区域及海外保护,与包头、鄂尔多斯、乌兰察布、巴彦淖尔、锡林郭勒等地签署《知识产权协同保护合作协议》,建立区域联动机制。
此外,“十四五”期间,着力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质量和运用效益,出台《呼和浩特市知识产权资助及奖励办法》,有效发挥财政资金的激励和引导作用。积极推进“蒙”字标品牌建设工作,围绕“粮仓”“肉库”“奶罐”“绒都”等特色产业,完成16条产业标准制修订建议征集。
知识产权发展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今后,呼和浩特市知识产权部门将在强保护、促运用、优服务等方面多管齐下、协同发力,积极打好知识产权 “组合拳”,在首府这片广袤大地上绘就出创新驱动、蓬勃发展的绚丽画卷,形成对高质量发展更加强劲的推动力与支撑力。
(青橙融媒记者 祁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