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阳光洒在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大庙镇的土地上,公主岭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里一片红火——成筐的番茄在田间地头堆积成山,农户们的笑语在温室大棚间回荡。每天,500吨色泽鲜亮、果肉饱满的番茄从这里启程,沿着“北菜南运”的产销通道,奔赴北京、天津、福建、浙江、广州等地的市场,在带动一方百姓增收致富的同时,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
 
 公主岭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故事,要从2007年说起。作为内蒙古自治区单体面积最大的设施农业园区,它从最初的摸索起步,发展至今日的规模集群,已形成占地2.3万亩的庞大产业版图。若以百米标准棚计量,这里的日光温室超过5000栋,如蓝色的绸带般铺展在大地上,辐射周边15个行政村,成为当地设施农业的标杆阵地。
 
 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番茄是绝对的“主角”。除番茄外,园区还种植樱桃、西瓜、豆角、草莓等多种果蔬,但仅番茄一项,年产量就突破1亿公斤,年总产值稳定在5亿至6亿元区间,稳稳占据了产业营收的“C位”。这一串串数字的背后,是现代农业技术的赋能,是产销链条的高效运转,更是大庙镇农民们对土地价值的深度挖掘。
 
 番茄红了,农民的腰包也鼓了。产业的蓬勃发展,带来的不仅是可观的经济效益,更成为解决就业、带动增收的“民生引擎”。园区构建起“生产+流通”的全链条用工体系,已为3000余名当地村民提供了稳定就业岗位。每到采收高峰期,临时用工量更是超过1000人,这些村民年均增收达3万元以上。从温室里的育苗、定植、管护,到采收后的分拣、包装、运输,番茄产业的每一个环节都释放着就业红利,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
 
 清晨的大庙镇番茄交易市场,是一幅充满烟火气的繁忙图景。满载番茄的三轮车、货车在市场里穿梭,农户们将一筐筐番茄整齐码放,收购商们仔细查验品质、洽谈价格,分拣工人在成堆的番茄中熟练地筛选、装箱。那一个个红彤彤的番茄,如同跳动的“红色经济”细胞,在市场的流转中完成了从田间到市场的“华丽转身”。这背后,是大庙镇多年来对产销体系的持续打磨——从最初的零散种植、个体售卖,到如今的规模化种植、市场化运作,“北菜南运”的通道越拓越宽,让大庙番茄的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当无人机的镜头从空中俯瞰,2.3万亩的温室大棚阵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它们整齐划一,在广袤的土地上勾勒出现代农业的壮美轮廓。这片由无数个温室大棚组成的“蓝色海洋”,是大庙镇发展设施农业的生动注脚。在这里,传统农业的“靠天吃饭”被彻底改写,智能温控、滴灌技术、无土栽培等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让番茄的产量和品质有了稳定保障,也为“北菜南运”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优质货源。
大庙镇番茄产业的崛起,是内蒙古“北菜南运”战略的一个缩影。它不仅实现了农产品从产地到销地的高效流通,更在这个过程中,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农民们从产业发展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乡村的活力被持续激发,一幅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振兴画卷正在大庙镇徐徐展开。
深秋的风里,番茄的香气还在大庙镇的空气中弥漫。那些装满番茄的货车,正沿着宽阔的公路驶向远方,它们承载的不仅是丰收的果实,更是大庙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乡村振兴路上的铿锵足音。随着“北菜南运”的步伐不断加快,相信大庙番茄的故事还将续写新的篇章,在助力乡村振兴的征程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李富 王向东)
图为:10月26日,在赤峰市松山区大庙镇拍摄的公主岭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李富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