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 |产学研对话、场景化落地!杭州科协“AI赋能”活动点亮智能生活新路径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0-28 16:36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5-10-28 16:3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10月26日下午,由杭州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杭州市科技工作者服务中心、杭州同济大学校友会、临平区科学技术协会联合承办,临平区数智交通人才发展促进会协办的“智启未来・AI赋能——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与创新”人工智能+系列主题活动,在杭州市科技交流馆成功落下帷幕。活动聚焦人工智能技术的前沿探索与产业实践,吸引杭沪两地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及AI领域爱好者齐聚一堂,共话技术革新方向,共探生态发展路径。临平区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主席李卫东,杭州市科技工作者服务中心副主任胡周颖出席活动。

AI治理:锚定公平正义,筑牢技术发展基石

同济大学法学院院长、特聘教授,上海市人工智能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主任蒋惠岭,以《人工智能的社会治理》为题开展视频分享,围绕“AI治理如何实现公平正义”抛出核心思考,从法治视角深入剖析AI发展的规范路径,为行业健康发展提供方向指引。

蒋惠岭指出,人工智能在重塑生活场景的同时,也带来了非正义、非公平的潜在挑战。他回溯从工业革命到人工智能蓬勃发展的历程,强调“公平正义是技术发展不可动摇的精神内核”。从法律法规层面,当前社会已通过发布多项准则文件,凸显对AI公平正义的重视;但实践中,算法偏见、数字鸿沟等社会冲突仍对公平正义构成威胁。

“绝不能以牺牲公平正义为代价换取技术的短期突破!”蒋惠岭认为社会治理必须坚守这一核心原则,并详细解读AI公平正义的关键维度(如算法公平)及具体治理举措:一是国家层面通过政策框架、法律法规、指导文件引导、约束AI发展;二是民间组织积极制定AI治理准则与白皮书。他特别提到,《人工智能管理框架》2.0相较于1.0,进一步强化了“AI正义内涵”“AI生态系统公平”“社会治理持续完善”三大方向,从数据正义、算法正义、设计正义三大系统拆解AI正义的核心内涵,强调AI研发、应用全链条需以公平正义为前提。“发展AI技术的同时,绝不能放松对公平正义的践行。”这一观点引发全场共鸣。

专家论道:解码AI前沿,探索产业落地路径

从ChatGPT到多模态智能体:AI如何走进生产生活

国家级青年人才、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伦敦国王学院客座教授史淼晶,以《走近AI:从ChatGPT到改变生活的智能体》为题带来现场分享。长期深耕计算机视觉、医学图像处理领域的他,结合自身在多模态大模型与机器感知的前沿研究成果,为观众梳理AI发展脉络。

史淼晶坦言,人工智能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历经多轮低潮与高潮:从达特茅斯会议诞生“人工智能”名词,到如今大模型在通用人工智能领域展现潜力,AI终于迎来新一轮技术突破。他强调,需辩证看待大模型的价值与应用——ChatGPT作为语言文本领域的大模型代表,通过海量训练具备了乱序文本理解与常识判断能力;而视频生成范式Sora则能依据文本指令创建真实且富有想象力的视频,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

聚焦多模态大模型这一研究热点,史淼晶结合自身课题,从目标物体计数、弱光目标检测增强、指代目标分割、全景场景图生成等前沿技术切入,生动呈现AI在多领域的应用场景,让观众直观感受到“人工智能已融入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技术到产品:企业如何用AI共创美好生活

作为AI产业“实干家”,杭州华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浙江省“产业教授”金晓东,以《AI共创美好生活》为题,从企业实践视角分享“前沿技术如何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产品与服务”。

金晓东从人机交互演进规律切入,指出人们对AI的接受过程已从“被动适应”转向“主动掌控”:人机交互的控制权正从“机器中心”向“人为中心”转移,未来将逐步走向“人机融合”。他以大模型为核心,梳理其发展的三大阶段——萌芽期、沉淀期、爆发期,并介绍国内外多款主流大模型产品,细分大模型应用领域,清晰区分智能体与RAG的应用边界,帮助观众深化对大模型的认知。

“AI构建智能空间,将成为数字世界的全新入口。”金晓东预判,当AI技术深度渗透千行百业,必将为人类生活带来更多便利与惊喜,这也是企业持续探索的核心目标。

圆桌共议:协同破题AI生态,共探职业转型路径

圆桌交流环节由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浙江院执行总建筑师谭奔主持,史淼晶、金晓东与信通院杭州分院科研主管郑明智、济达交通生态总监张一豪、浙江垦丁律师事务所数据资产部负责人徐艺凌等五位AI技术相关不同领域的专家,共同围绕“AI生态治理”、“技术伦理”、“普通人职业技能转型”等三大前沿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嘉宾们达成共识:AI技术要实现规模化应用,必须以公平正义为价值导向,构建政府、企业、学界、公众多方协同的治理框架;同时,普通从业者需主动拥抱技术变革,通过终身学习提升技能,实现与智能时代的共融共生。

互动实践:聚焦场景落地,破解技术难题

活动特别设置提问互动环节,与会者围绕“工程智能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具身智能与排水管道水位淤泥监测的结合”等AI落地场景,与专家展开深度交流。专家们从技术可行性、数据采集难点、跨领域协作模式等角度逐一解答,为AI在市政管理、交通生态等领域的落地提供切实可行的实践参考。

科技赋能:沉浸式观展,共绘智能未来

本次活动场地特别选址杭州市科技交流馆一楼“智探前沿创领未来:‘人工智能+’六大领域成果展”现场。活动不仅搭建起产学研深度对话的高效桥梁,更以“技术+场景”双轮驱动,为AI赋能实体经济、推动社会治理创新提供了鲜活样本。

活动前的签到时间,与会嘉宾纷纷驻足观展,通过馆内智能拍照设施生成专属“数字人”,与“机器人同学”友好互动,沉浸式体验智能科技的魅力。大家纷纷表示,期待此类高能级、实用性强的交流平台常态化举办,共同见证并参与AI技术重塑未来的进程。

未来,杭州市科协将持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携手产学研用各界探索人工智能的更多应用可能,助力杭州城市智能化升级与产业高质量发展。(杭州市科技工作者服务中心供图)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