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送给这7万人的暖心回礼!

呼和浩特:送给这7万人的暖心回礼!

来源:青橙融媒 2025-10-24 10:0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当城市的脉动由他们传递

城市又将回馈他们以何?

在呼和浩特

“骑手友好小区”

“青蜂舍”驿站

“友好餐厅”

“友好医院”

“友好学校”

正是对7万余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

暖心的回礼

↓↓

晨光初醒,工装穿梭

骑手飞驰,唤醒青城

扫码过闸,顺畅进门

“星诚红蜂”,温暖一隅

饮水机、微波炉、数据线、急救包

……

休息、充电、接水、用餐

这,就是呼和浩特的“骑手友好小区”

这,正是青城友好场景的暖心缩影

近年来,呼和浩特以“全维友好”为基、以“真心真情”为媒,聚焦新就业群体急难愁盼,以“友好空间”为核心理念,整合工青妇等多方力量,打造立体化服务网络,推动新就业群体从城市“建设者”向“共享者”“治理者”转变,探索出一条具有青城特色的新就业群体服务融入新路径,助力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在这片热土上筑梦、逐梦、圆梦。

当前,呼和浩特市约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7万人,工作强度大、流动性强、时间碎片化等特性使其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存在诸多不便。为解决新就业群体急难愁盼问题,呼和浩特市委社会工作部、市委“两新”工委在教育、就医、日常保障等方面为新就业群体提供了多项便利服务。

🏙️一张“友好网络”,兜住奔波路上的安心

呼和浩特市搭建“友好小区”74个、“友好餐厅”110家、“友好商家”4个,建成480家工会驿站;

在72个小区推行社区、物业、新就业群体三方议定的“友好公约”,变“进门难”为“一家亲”;

在全区率先投放移动式新就业群体友好场景驿站“青蜂舍”,配备桌椅、饮水机、车辆维修工具、免费食品、党员学习机等,让他们在奔波忙碌的工作之余,有一个遮风挡雨、休憩补给的场所,现已累计服务6200余人次,取用食品5125件;

将175个“红蜂驿站”优化为95个,提升服务的精准性和实效性。

🎯精准服务,解决“急难愁盼”的真问题

子女入学“应入尽入”:针对新就业群体“子女上学难”的问题,呼和浩特市创新打造多所新就业群体友好学校,相关人员凭借“入学申请表+行业党委盖章”即可突破户籍房产限制,实现“应入尽入”,并着力解决课后陪伴与文化资源获取难题。

就医体检“绿色通道”:而对于新就业群体可能存在的颈椎病、肠胃疾病等职业病以及在就医、体检方面的难题,呼和浩特市搭建起两家新就业群体友好医院——内蒙古自治区第四医院、呼和浩特市中医蒙医医院,为新就业群体及其家属提供优先挂号就诊、体检折扣、专属健康档案等一系列服务,有效提高其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数字赋能,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青城新e站”一码通达:呼和浩特市打造“青城新e站”小程序,集暖拍有礼、暖行码、友好生活圈等20余项功能于一体,构建起覆盖新就业群体工作全场景的线上服务体系。

诉求24小时闭环响应:通过小程序的“诉求建议”模块,建立起“接诉—分类—转办—督办—反馈”24小时响应闭环机制,如骑手普遍反映的“小区进门难”问题,依托“暖行码”动态认证系统在72个小区率先破解并在全市推广。

服务一屏尽享:呼和浩特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也深度融入小程序建设,将“暖新补贴”申领、“求学圆梦”学历提升补贴、青年夜校课程报名等服务整合上线,破除信息壁垒。小程序上线以来,已完成骑手认证1.3万余人,累计使用4.2万余次,发放各类门票800余张、积分8万余分。

🤝多元守护,筑就职业发展的“暖心巢”

“手拉手”联盟常态化关爱:市委“两新”工委联合相关单位、旗县区“两新”工委、企业和社会组织,共同成立“手拉手”联盟关爱共同体,为新就业群体常态化提供法律咨询、免费法律援助、急救培训等多元化关爱服务,累计提供服务70余次;

 技能提升与职业拓展并行:联合多部门定期开展配送技能培训5次、消防安全培训11次;联合呼和浩特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举办3场招聘会,设置新就业群体招聘专属区域,有效拓宽职业发展通道。

❤️青城有爱,未来可期!

从解决“急难愁盼”到“安心暖心”,呼和浩特市正用一个个友好场景,编织出一张覆盖新就业群体的服务网络。这些举措不仅让7万余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在工作生活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便利与尊重,更让他们从城市发展的“旁观者”变为了“参与者”和“共享者”。

丨来源:青橙融媒(实习记者 赵宇昕 贾璐 部分文案 梁靖苑)图片源自呼和浩特市委组织部、资料图、部分图片源自“青城新e站”小程序截图

丨校读:刘莎

丨责编:梁靖苑 李雨洋

丨审核:李霞

丨终审:前达门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