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铺就友好路 暖“新”服务润人心——内蒙古自治区友好场景建设现场推进会侧记

青城铺就友好路 暖“新”服务润人心——内蒙古自治区友好场景建设现场推进会侧记

来源:青橙融媒 2025-10-24 10:04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晨光初露,呼和浩特在秋日寒意中苏醒。10月23日,内蒙古自治区友好场景建设现场推进会拉开帷幕。来自各盟市的代表通过实地探访、观摩友好场景建设示范点,切身感受到青城如何以温情拥抱新就业群体。

在丁香社区恒大城北区,代表们首站便体验到“暖行码”带来的便捷。面对“如何平衡便利与安全?”的提问,社区工作人员现场演示:认证骑手在派单状态下一扫即开。“只有完成身份认证的骑手才能注册使用该二维码。此外,如果骑手没有恒大城的外卖订单,系统也不会弹出动态二维码,无法进入小区。”丁香社区党委副书记费璇介绍,“目前我们已在74个小区实行‘暖行码’,为骑手提供实实在在的便利。”

饮水机、空调、微波炉、药品……“星诚红蜂”驿站已成为骑手奔波途中的“暖心巢”。而15分钟双向服务圈,不仅在半径5公里内为新就业群体提供多样服务,还鼓励骑手为基层治理建言献策,实现与社区的“双向奔赴”。

兴安盟社会工作部副部长、“两新”工委书记林玉萍对恒大城北区的友好场景建设印象深刻:“这里不仅为新就业群体创造舒适的工作环境,还引导他们参与社会治理,通过‘随手拍、随手报、随手帮助’的方式,增强了新就业群体的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这值得我们学习。”

比塞塔商业街的“友好餐厅”窗明几净,餐台整洁,“这儿真干净”是穿行于此的骑手们给出的最多评价。“我们积极动员街区商户,为新就业群体推出干净卫生、量大管饱的专属套餐。目前已有15家餐饮门店加入‘友好餐厅’,并根据实际情况为新就业群体提供优惠,以‘微光’温暖新就业群体。”

据了解,比塞塔商业街积极打造功能型和融合型街区,构建起“支部统筹、驿站服务、街区融合”的基层治理生态圈。通过街区党支部—友好街区—“青峰舍”服务体系,让新就业群体组织上有归属、服务上有保障、发展上有空间。目前,“青峰舍”已累计服务6200余人次,取用食品5125件。

巴彦淖尔市社会工作部副部长、“两新”工委书记刘永在观摩后深有感触:“呼和浩特在为新就业群体服务上做得非常人性化,考虑细致、特别体贴。我们要把这些先进经验转化为具体举措,更好地推动新就业群体服务工作。”

在北二环山水宜居“司机之家”这个800平方米的空间里,健康监测室、法律援助室、兴趣爱好室一应俱全,心理疏导室的专业沙盘工具静待使用,党建书屋的书架上摆放着各类实用书籍。

“以司机之家为圆心,司机朋友们不仅是友好医院、友好餐厅等温情服务圈的受益者,更可以通过扫码主动担任‘移动网格员’,将行车路上发现的问题扫码上报到‘青城新e站’,参与基层治理,获取积分奖励,实现个人心愿。”呼和浩特市交通运输局机关党委干部邱嘉欣说。

内蒙古自治区邮政管理局党建办四级调研员张瑞在参观后表示:“今年我们以呼和浩特市为试点开展‘五帮六随’工作,帮助快递小哥解决进门难、休息难等问题,下一步将在全区其他盟市全面铺开工作。”

与会代表一行最后一站走进内蒙古自治区工人疗养院。遍布青城的工会驿站已成为服务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坚实阵地,不仅解决了他们“吃饭难、休息难”的现实问题,更通过按摩椅、应急药箱和法律援助等多元化服务,为其身心“充电赋能”。

据统计,目前呼和浩特市已建成480家工会驿站、74个“暖行码”小区、110家友好餐厅、5所友好学校、两所友好医院,形成了覆盖全域的“15分钟友好生活圈”。在这个深秋时节,与会代表们看到的不仅是创新实践,更是首府城市对“全维友好”的执着追求。

实习记者 贾璐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