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红玉米黄 丰收色谱初头朗

高粱红玉米黄 丰收色谱初头朗

来源:法制新闻联播网 2025-10-22 08:52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当秋意如绸带般漫过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初头朗镇的原野,这片北方土地便被大自然与农人的协作,晕染成最浓烈的丰收色谱——高粱如焰的红,玉米似金的黄,交织出专属于塞北秋日的壮阔与温情。

走进初头朗镇的田间,最先攫住目光的,是漫山遍野的高粱红。那红,绝非浅淡的胭脂色,而是经得住日光淬炼、饱吸了土地养分的深赭与亮红,像被天地间最炽热的画笔反复晕染过。一株株高粱秆挺拔如卫士,顶端的穗子沉甸甸地垂着,却又透着一股昂扬的劲儿——无数颗粒紧密簇拥,将穗子撑成饱满的火炬形状,仿佛整片田野都插满了燃烧的火把。正如古诗所云“赤穗迎风翻作浪,垄头疑是火燎原”,风掠过,“沙沙”声里裹挟着籽粒灌浆后的饱满絮语,红浪层层翻涌,似要将天际也烧出滚烫的褶皱。初头朗镇的土壤肥沃疏松,加之温带大陆性气候赋予的充足日照与干爽秋风,让高粱在生长周期里积攒了足够的能量。从抽穗到灌浆,再到籽粒渐次变红、变硬,每一步都与天地时序严丝合缝。这浸满日光与地力的红,是生命走向成熟的勋章,也是大地写给农人的抒情诗。

而当目光从旷野的高粱红转向村落,玉米的金黄又铺展开另一重温暖图景。从田间被送回村落的玉米,完成了从青绿植株到“黄金”的蜕变,将农家小院衬得格外富足。院落空场上,用网袋码成的玉米垛如一座座圆润的金字塔,金黄的籽粒挤挤挨挨,在阳光下迸射着油亮的光泽。恰如诗句描绘“黄金万斛堆村陌,玉粒千囊映日明”,剥去外皮的玉米棒,露出紧密排列的颗粒,像被精心雕琢的琥珀,纹路里都透着甜糯的气息;连带着外皮堆放在一起的,又似一团团蓬松的金云,风一吹,外皮簌簌抖动,漏出底下更耀眼的黄。初头朗镇的玉米,因昼夜温差大、生长期光照足,籽粒格外饱满紧实。农机的轰鸣、农人的笑语,和着玉米晾晒时簌簌的落粒声,谱成了丰收时节最鲜活的乐章。村民们穿梭在玉米垛间,或翻晒、或整理,眼角眉梢的笑意,比玉米的金黄更耀眼。

这红与黄的背后,是初头朗镇土地与人力的共生共长。世代居住在此的农人,依循节气的指引,春播时将希望埋进土里,夏耘时在垄间挥洒汗水,他们熟悉每一寸土壤的脾气,也懂得如何与天时相契,让高粱与玉米在北方的天地里最大化地舒展生命。而今,现代农业技术的融入,又为丰收增添了底气:更科学的水肥管理、更高效的收割机械、更精准的病虫害防治,让“汗滴禾下土”的辛劳,结出了更丰硕的果实。高粱红得更浓烈,玉米黄得更鲜亮,成了乡村振兴浪潮里,农业蓬勃发展的生动注脚。

高粱红、玉米黄,不仅是视觉上的惊艳,更是初头朗镇人心中的希望底色。它们是餐桌上的食粮,是酿成烧酒时浓烈的香气,是喂养牲畜时踏实的供给,更是漫长岁月里,农人对土地最诚挚的期盼。当暮色漫过村落,余晖将玉米垛的金黄与远处高粱地的暗红熔成一片暖调,你会忽然明白:这丰收的颜色,是大地最慷慨的馈赠,是农人掌心磨出的老茧与笑容的结晶,更是乡村岁月里,一首永不会褪色的赞美诗——吟哦着土地的厚意,也颂唱着生命的丰盈。(李富 王向东)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