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井村梯田:大地上的艺术诗行

北井村梯田:大地上的艺术诗行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2025-10-21 08:51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当俯瞰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穆家营子镇北井村的梯田时,你会瞬间领悟:大地从不是单调的画布,而是被农耕文明与自然肌理共同雕琢的艺术长卷。北井村的梯田,在秋季的天光下铺展,似沉默却震撼的诗行,刻录着土地、人文与时光的对话。

秋阳为笔,给北井村的梯田晕染出层次丰富的色彩。金黄是玉米秸秆残留的暖意,褐红是薯类藤蔓褪去的生机,浅棕是新翻土地的质朴,还有地膜在光线下泛着的银蓝,如同给大地缀上细碎的星子。这些色彩顺着梯田的曲线流淌,层层叠叠、曲折蜿蜒。梯田的线条并非刻意的几何规整,而是顺着丘陵的起伏自然舒展:或如新月弧旋,或如涟漪扩散,每一道折痕都映着先民“因地制宜”的生存智慧——在山地间寻得与土地共生的方式,把陡峭坡地化为可耕种的阶梯,让贫瘠丘陵盛放出农耕的可能。

这片梯田,更是一部“活着”的人文史诗。人们在此拓荒,一锹一镐间,山峦被塑造成如今的模样。春播时,梯田是希望的摇篮,种子落入田垄,便许下丰收的约定;夏长时,绿浪在梯田间翻涌,农人穿梭其中,侍弄作物如呵护儿女;秋收时,梯田成了喜悦的容器,沉甸甸的谷穗、薯块填满粮仓,也填满了岁月的期盼。四季轮回里,梯田见证着北井村人的劳作与悲欢,那些蜿蜒的田埂,不仅划分了土地的边界,更串联起世代相传的生活方式,让农耕文化的根须深深扎进这片土地。

更动人的是梯田的生态智慧。在水土流失易发的丘陵地带,梯田如同大地的“防滑锁”,层层拦截雨水与泥沙,既保住了土壤肥力,又涵养了水源。多样的种植结构,让不同作物在梯田间共生,既丰富了乡村物产,也为昆虫、鸟类提供了栖息与觅食的场所,悄然维系着一方生物的多样性。人与自然在此达成默契:人改造土地,却不粗暴凌驾;土地滋养人,也因人力而焕发更大生机。

秋风吹过北井村,梯田里的喧嚣散去,只余下土地的呼吸与线条的静美。此时的梯田,像一本被翻阅过后轻轻合上的书,字里行间是收获的满足,也是对来年的期许。它不仅是赤峰大地上的农业景观,更是文化的载体、生态的样本,提醒着每一个凝望它的人:最美的艺术,往往诞生于人与自然最真诚的对话之中,而每一寸被精心对待的土地,都能生长出震撼人心的诗意。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