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科技学院志愿服务扎根小岗村十余年

安徽科技学院志愿服务扎根小岗村十余年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0-09 17:3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安徽凤阳小岗村的田间地头、校园课堂、文化场馆,总能看到安徽科技学院大学生志愿者忙碌的身影。十余年来,这支志愿服务队伍从未间断对小岗村的陪伴,从教育帮扶到产业助力,从文化传承到精神弘扬,他们用青春力量在“小岗精神”中诠释新时代“志愿精神”,更在与小岗的互动中让志愿精神代代相传。

从“志愿者”变身为“志愿者”

每一年的暑期小岗村都以其独特的历史地位,成为社会实践团队们争相前来的“打卡地”,大家纷纷想一睹小岗村的真容,感受一下那段在历史书中描绘的真实场景。

“每年从6月开始,就有各高校的社会实践团队陆续来村里,基层工作千头万绪,我们专门安排了一名工作人员来对接大学生们,但仍然觉得力不从心,一方面我们希望更多的青年才俊了解小岗、宣传小岗,另一面有苦于没有专门机构和人员来为同学们做好服务。” 小溪河镇党委委员、小岗村党委副书记严永兵说,“每年暑假安徽科技学院都组织志愿者来村里,专门负责对接前来小岗村社会实践的其他志愿者们,他们既是志愿者,又来服务志愿者,志愿者服务志愿的模式真是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

安徽科技学院作为一所坐落在凤阳县城以农起家、以农看家的省属本科院校,距离小岗村的直线距离不足40公里。安徽科技学院将“志愿者服务志愿者”理念落细落实,以周到服务保障全国青年实践者深入小岗、贡献智慧。“学校始终将志愿服务视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载体,立足小岗、服务小岗我们既责无旁贷又义不容辞。”安徽科技学院团委书记张聪说到。

由团省委、省学联主办,安徽科技学院团委、安徽财经大学团委牵头滁州团市委、小岗村党委以及安徽小岗干部学院共同承办的“传承小岗精神 助力乡村振兴”专项社会实践活动,如今已成为了广大青年学子来小岗村社会实践的首选。专项活动通过宣传小岗精神,强化了广大青年对改革创新、艰苦奋斗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认知,吸引了更多的青年关注并参与乡村发展。专项活动既传承了改革精神又为振兴注入了实践动力,实现了精神价值与实际成效的双丰收。

由30名安徽科技学院骨干志愿者轮班值守的“一站式”志愿服务也成为2025年小岗村专项活动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我们像‘活地图’和‘万能胶’,哪里需要就去哪里。”队长高德锐介绍,为了服务好前来小岗村进行社会实践的团队,志愿者们提前两周对接实践团队的行程,制定服务手册,覆盖交通、餐饮、住宿、安全等全链条需求。

让“学习者”成长为“服务者”

安徽科技学院以小岗村这一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为实践载体,创新志愿服务模式,通过 “学思践悟” 的深度融合,推动学生从理论知识的“学习者”逐步成长为扎根基层的“服务者”,既为小岗村的发展注入青春动能,也构建了高校实践育人的特色路径。

学校立足地域优势,将志愿服务与小岗村的红色资源、发展需求相结合,赋予志愿服务鲜明的“地域性”与“时代性”。学校深度谋划与小岗村的战略合作 ——从农业产业升级、乡村治理优化到红色文化传承等需求,明确志愿服务的靶向,不是简单的“送服务”,而是以“需求为导向”,让学生在理解小岗精神、把握乡村实际的过程中,完成志愿服务从 “被动参与”到“主动融入” 的思想转变。这种以“读懂小岗”为起点的志愿服务,为“学习者”向“服务者”的蜕变奠定了认知基础。

从“懂理论”到“会实践”是能力的跨越。学生在服务中发现,书本知识与基层实际存在“温差”—— 例如课堂上学的“标准化种植”,在小岗村的土壤环境下需要灵活调整。这种“矛盾”倒逼他们主动查阅资料、请教专家,最终形成 “本土化解决方案”。学校驻村干部吕继跃博士说,“同学们在小岗干3个月,比课堂上学一年更明白。”

从“旁观者”到“局内人”是认知的跨越。22级农业管理研究生王黎明,如今已是淮北理工学院的一名辅导员,他作为最早的一批跟随“周末大篷车”去小岗村服务的志愿者,最初以“调研者”的视角看待小岗村的问题,随着“演讲小达人”课程服务的深入,他逐渐与村民和小朋友们建立情感联结,开始站在“小岗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王黎明在日记中写道:“以前觉得‘乡村振兴’是个概念,现在看着自己教的小朋友们能够自信的站在舞台上展示自己,才懂这四个字的重量。” 这种认知转变,让“服务”从“任务”变成“责任”。

从“个人成长”到“社会担当”是价值的跨越。2021年,曾作为团中央青年大学习“伟大的历史转折”领学人的耿世本,是《1978:十八个红手印》情景思政课程的主创人员之一,“今年我已经毕业,但我仍选择在暑期再次来到小岗做一名做志愿者,在小岗村开设“思政课程体验实验室”,是小岗这片红色的热土给予了我不断前行的力量,我也要用我所学来回馈小岗。”情景课程已接待来自全国的200余支实践团队,同时成为了小岗村文旅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从“校园学习”到“社会服务”的价值延伸,正是“服务者”身份的终极体现。

把志愿服务“输出”打造为“传承”

安徽科技学学院将志愿服务从单纯的“输出”模式,精心雕琢为意义深远的 “传承”体系,在小岗村这片充满改革精神的土地上开除了绚丽之花。

十余年间,志愿服务已从单一支教拓展到“文化传承+科技助农+乡村治理”的多元体系。“数字小岗”团队中,往届志愿者搭建的数据库平台,让新志愿者能快速开展村民信息更新工作;“红色宣讲团”里,老队员整理的50个党史故事,成为新成员的“必修课”。这种“前浪带后浪”的模式,让志愿精神在服务中不断生长。

在思政教育层面,学校成立“小岗精神研究中心”,组织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常态化前往小岗村研学,将小岗精神融入课堂教学。同时,组建大学生艺术思政课团队,精心创作舞台剧《1978: 十八个红手印》,这部剧将小岗精神与思政元素、艺术手段以及青年思想特点紧密结合,由师生亲自演绎,在校园内外多次公演,让更多人深刻领悟小岗精神的内涵。

为了让小岗精神的传承更加生动、立体,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还从学生群体中选拔培养小岗场馆业余讲解团队。每年动态遴选培训 30 名优秀志愿讲解员,他们利用课余时间,活跃在大包干纪念馆和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这些学生讲解员以青春视角、生动语言,向游客、参观者讲述小岗故事,成为传承小岗精神的青春代言人,让小岗精神通过他们的声音,传播得更远、更广。

安徽科技学院党委书记时伟表示“把志愿服务‘输出’打造为‘传承’,小岗的‘让志愿者成为志愿者’志愿服务理念,不仅是经验的传递,更是精神的接力。”如今,学校已形成“在校实践+毕业反哺”的志愿服务生态,累计培育500余名“乡村振兴志愿者”,他们带着在小岗村收获的成长,活跃在全国乡村振兴一线,让志愿精神在更广阔的天地开花结果。

(中国日报安徽记者站 记者朱立新)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