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老府镇的天地间,正奏响一曲热烈而饱满的“收获交响曲”。从起伏的田野到错落的村落,处处可见“颗粒归仓”的忙碌身影,每一缕风都裹挟着谷物的清香,每一寸阳光都在为丰收的盛景镀上金光。
9月24日,赤峰市松山区老府镇,农民正在打谷场上进行谷子脱粒作业。(李富 端木 摄)
老府镇坐落于赤峰市松山区西北部,温带大陆性气候造就了这里分明的四季,也让秋季成为大地最慷慨的时节。当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尽,站在乡野高处眺望,连片的谷子地已如金色绸缎铺满视野——沉甸甸的谷穗垂着脑袋,饱满的籽粒将秸秆压得微微弯曲,在微风中轻轻晃动,似在向大地致谢,又像在向农人传递成熟的讯号。不远处的玉米地也不甘示弱,褪去青涩苞叶的玉米棒露出金黄颗粒,与谷子的明黄、草木的深绿交织错落,为老府镇的秋野晕染出层次丰富的“田园调色盘”。田野边缘,一辆蓝色拖拉机静静停靠,车斗里堆着刚从田间运来的作物,像一座移动的“小金库”,即将把田野的馈赠送往晒场与粮仓,成为“颗粒归仓”的第一站。
田野间,农人是这场丰收大戏的主角。晨光温柔洒在他们身上,忙碌的身影,在金色背景前构成生动的劳作群像。手持削骨刀的妇女们弯腰低头,手腕轻转间,秸秆便应声断裂,成束的谷穗被整齐码放在一旁。她们的动作娴熟利落,仿佛与作物达成无声默契——春种时的期盼、夏管时的辛劳,都凝聚在一次次挥镰的节奏里。男人们则承担起搬运重活,将成捆的作物扛在肩头,一步步运往晒场。阳光将他们的身影拉得很长,汗水浸湿衣背,却丝毫没有减慢脚步,只因眼前这金黄的收获,是对一年辛苦最直接的犒赏。晒场上的景象同样热烈,巨大的塑料布铺展地面,刚脱粒的谷物被均匀摊开,在阳光下接受最后的“洗礼”。秋风拂过,谷物泛起细微波纹,沙沙声响似大地在轻声诉说丰收喜悦。农人们穿梭其间,不时用木耙翻动谷物,确保每一粒都充分晾晒,为“颗粒归仓”的最后一步做好准备。
对老府镇的农民而言,“颗粒归仓”从来不是简单的收获动作,而是一年心血的凝聚与绽放。从春日里小心翼翼播下种子,到夏日顶着烈日除草、施肥,每一次对土地的付出,都在秋季化作谷穗上饱满的籽粒。如今,看着金灿灿的谷物从田野被精心护送进粮仓,农人们的眼中满是踏实与喜悦——这不仅是粮食的丰收,更是生活的底气。农业,是乡村发展的根基。“颗粒归仓”保障的不仅是一家一户的口粮,更是当地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为乡村振兴注入最质朴也最坚实的力量。当粮仓被填满,农人们的腰包随之鼓胀,乡村烟火气里便多了几分从容与希望;当土地持续孕育出丰收的果实,乡村与城市的连接也因这沉甸甸的谷物而愈发紧密。
夕阳西下时,老府镇的田野被镀上暖橙色光晕。粮仓里,新收的谷物静静堆叠,散发着温润香气。农民收拾好工具,带着一身疲惫却满心欢喜地走向村落,身后是被秋风梳理过的田野,眼前是烟火升腾的家园。这“收获忙,颗粒归仓”的盛景,是老府镇对土地的深情告白,也是乡村振兴征程中一曲动人的田园牧歌——它诉说着劳动的价值,更昭示着未来的希望:只要土地不辍耕耘,丰收的乐章便会永远在这片土地上回响。(李富 端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