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科技大学化工学院化工原理教研室党支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党建引领统筹全局、教育教学融合发力、人才培养融合提升、科学研究融合见效,形成坚强有力的基层战斗堡垒,确保党建工作提质增效、中心工作做实做强,全面支撑化工学科建设,引领化工行业发展,打造了党建与业务“双融双促”的“化工样板”。
一是实施“改革提质”工程,党建与教育教学融合发力
青岛科技大学化工原理教研室党支部落实学院党委统一部署,对标国家一流学科和山东省一流学科“811”建设标准,从制度层面、理论层面、实践层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落实落地,凝练出一系列的教学改革经验,推动教育教学的理念更新、模式更新和体系更新,建设了一批优质教育资源,培育了一批优秀教学成果,培养了一批优秀骨干。支部教师深挖化工专业本身蕴含的“国计民生、创新报国、绿色环保、红色基因”等思政元素,探索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积极融入课堂教学,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近两年,获山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项、省部级教改项目4项、校级教改3项、省部级奖励4项、校级奖励4项、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优秀教材1部,1人获山东省本科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比赛二等奖、1人获第六届青岛高校教学名师、1人获青岛市五一劳动奖章、1人获学校 “教育先锋”,化工原理教研室获山东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示范性基层教学组织、青岛科技大学优秀思政教学团队。
二是实施“培尖树优”工程,党建与人才培养融合提升
青岛科技大学化工原理教研室党支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主责主业,厚植师德师风,推进思政教育与人才培养有机融合,着力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工程技术和应用型人才。支部党员全部担任班主任,在思想引领、人格塑造、心理疏导、困难帮扶、就业创业等方面给予学生全面的指导和帮助,常态化组织学生开展企业实习、基层锻炼、暑期实践等活动,拓展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共建协同育人基地,充分利用企业提供的实习实践平台,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综合型人才,打造了“守正出新·研学精进”的育人品牌。两年来,化工原理教研室获批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10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3项,1人获评学校第五届“十佳班主任”、2人获学校“我最喜爱的老师”荣誉称号,指导的学生获国家奖学金13人次,省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奖励16次,获学校研究生学术之星3人、优秀学生党员2人、青科大年度人物1人,化工原理教研室承办山东省大学生化工过程创新设计竞赛,指导学生获互联网+、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化工实验大赛等省部级及以上奖励50余项,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4项,获评优秀指导教师20余次。
三是实施“科技赋能”工程,党建与科学研究融合见效
青岛科技大学化工原理教研室党支部以高质量党建驱动高水平科研,立足于国家重大需求、行业亟需解决的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以“有组织科研”践行科技自立自强,支部党员瞄准科学前沿、行业痛点,积极同相关化工企业开展对接合作,助力生态绿色化工转型,在相关领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解决了系列“卡脖子”的关键技术难题。支部在解热镇痛类药物生产领域,对布洛芬、安乃近、氢化可的松的生产过程进行了系统集成,创建的布洛芬清洁高效生产关键技术,将布洛芬产能由2700吨/年提升到10000吨/年,每年减排废弃物万吨以上,支撑新华制药建成世界最大的布洛芬生产基地,使我国布洛芬生产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推动了布洛芬生产的变革性技术进步,实现了原料药生产领域的新旧动能转换战略目标,累计创造经济效益50多亿元;支部合作开发阳极/电解质多层膜的“共流延-共烧结”技术,实现我国在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大面积电池基片制备核心技术方面的突破,单体电池的功率及功率密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科技日报以“我国第四代燃料电池核心技术获突破”为题,头版头条对成果进行了报道。近两年,化工原理教研室党支部获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项、省优秀青年基金项目1项、省面上项目1项、青年项目1项,企业委托课题30余项,到账科研经费1800余万元,授权发明专利20余件,发表SCI论文100余篇。1人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青年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通讯员 肖盟)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