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8日是第17个全民健身日,河南疾控《健康半月谈》在郑州市人民公园进行了“跑步改变生活”特别访谈。活动现场,跑步爱好者们用矫健的步伐诠释着运动的魅力,河南省健康科普专家、河南省体育科技中心(河南省反兴奋剂中心)副主任、正高级运动防护师唐洪渊,跑团团长、资深跑步爱好者彭松华为我们分享跑步这项最简单却最有益的运动方式。
专家跑者现身说法:坚持跑步带来的改变
唐洪渊分享了他坚持跑步四年的心得。“作为健康科普工作者,我希望能以身作则。”唐洪渊表示,自2021年开始系统跑步以来,不仅改善了自身体质,还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跑友。
资深跑者彭松华则用十年跑龄证明跑步的益处:“我的脂肪肝、高血脂都消失了,精神状态也明显改善。”他特别提到,跑步时产生的内啡肽会带来持久而健康的愉悦感。
科学解读跑步益处:从生理到心理的全方位提升
针对跑步的健康效益,唐洪渊从专业角度进行了分析:生理层面,跑步提升最大摄氧量15%~20%,增强骨密度;心理层面,跑步促进BDN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分泌,改善认知功能;社交层面,跑团活动创造弱关系社交机会;生活习惯上,87%的规律跑者会同步改善饮食睡眠习惯。
新手入门指南:科学跑步的关键要点
针对“跑步伤膝”的普遍担忧,唐洪渊引用《骨科与运动物理治疗杂志》的研究数据说:“每周跑量控制在92公里以内的人群,关节炎发生率仅3.5%,远低于久坐人群的10.2%。关键在于科学训练方法。”
对于跑步初学者,唐洪渊给出了专业建议——
1.循序渐进:从短距离开始,避免盲目追求里程。
2.充分热身:现场演示了踝关节滚动、提踵、弓步走等准备动作。
3.装备选择:建议新手选择缓冲性能好的入门级跑鞋。
4.强度控制:推荐使用心率监测设备,注意身体信号。
唐洪渊还现场演示了完整的跑步流程。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个性化运动方案
针对特殊人群,专家给出了具体建议:大体重者(BMI>28)初期先通过游泳、骑行减重等非承重运动配合抗阻训练增强肌肉保护,减重5%~8%后再尝试短距离慢跑;中老年人采用“谈话测试法”控制强度,推荐太极拳与快走交替进行,注意补充胶原蛋白和钙质;青少年则需要避免过早专项化训练,建议选择跳绳、球类等趣味性运动。
高温天气:降低配速,注意补充水和电解质
针对郑州的气候特点,专家给出季节性建议:夏季选择日出前后或日落后时段,佩戴空顶帽和冰袖防晒,每20分钟补充150ml含电解质饮品;冬季采用三层穿衣法(排汗层+保暖层+防风层),充分热身后再脱去外套,注意末梢保暖;雨季选择防滑跑鞋(摩擦系数>0.7),缩短步幅预防滑倒,及时更换湿衣物。
突破瓶颈的秘诀:养成终身运动习惯
面对“没时间跑步”的困扰,跑团成员分享了实用经验:晨跑者可将起床时间提前1小时;晚跑者利用碎片时间,将跑步视为“生活必修课”。
活动最后,唐洪渊总结道:“跑步是最平等的运动,只需要一双跑鞋就能开始。但要想跑得科学、跑得长久,就需要掌握正确方法。请记住跑步的十二字方针:循序渐进、量力而行、持之以恒。”
这场持续三小时的活动,不仅通过专家讲解传播了科学理念,更通过现场互动让市民亲身体验。正如主持人李伟所说:“当跑步从一项运动升华为生活方式,它改变的不只是我们的体检指标,更是整个城市的精神面貌。”据悉,河南疾控将持续开展此类科普活动,让科学健身理念深入人心。(孙振恒 牧堃 李艺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