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清晨,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的科尔沁沙地边缘,锦鸡儿上的露珠折射出细碎光斑,耐旱灌木的新芽正顶着沙粒探身而出。数字化监测屏里,流动沙丘的坐标正被绿色标记一点点“啃食”——今年以来,阿鲁科尔沁旗以“治沙、增绿、惠民”为纲,挂图作战打响科尔沁沙地歼灭战,截至目前,全旗已啃下数万亩沙化土地治理硬骨头,在科技赋能、系统修复、全民共治的协同发力中,演绎着荒漠向绿洲的“绿色蜕变”。
在阿鲁科尔沁旗双胜镇拍摄的科尔沁沙地治理项目区。李富 端木 摄
巴彦温都尔苏木的流动沙丘区,治沙攻坚队队员的手指在平板上轻划,调出沙丘三维模型。履带式植苗机的机械臂随之精准下压,将小叶锦鸡儿幼苗扎进沙层——深达30厘米的根系,正循着系统预设的“固沙轨迹”生长。“十年前,治沙人揣着罗盘踩沙窝,凭经验估摸着栽;如今卫星定位+AI规划,每亩成本降两成,成活率提了30%!” 治沙攻坚队队员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履带碾过之处,草方格与沙障编织的“固沙网”正逐步锁死流沙。这套“数字化治沙”模式,先以无人机测绘沙区“病历”,将每个沙丘的经纬度、坡度、含水量录入系统,再定制“治沙配方”:干旱区推广“灌木+草本”混种,水源区试点沙棘经济林套种。今春造林季,全旗近百名林草技术人员带着植苗机、滴灌设备扎进12个沙化片区,指导栽下小叶锦鸡儿、沙棘等耐旱树种超8万亩。旗林草部门算了笔账:“科技让治沙效率翻三番,今年147.34万亩治理任务,我们有信心超额完成。”
不止于科技破局,生态修复也在系统推进。在退化草原上,围栏内的针茅已蹿至脚踝高,羊草在风里泛起绿波,偶尔有野兔窜过,惊起一串沙雀,退化草原修复后出现生机。轻度退化区靠围栏封育‘休养生息’,中度区补播优质牧草还配滴灌,鼠虫害区用生物药剂‘智取’。” 旗草原工作站职工蹲在草丛间,指尖抚过刚冒尖的冰草,“你听,草叶摩擦的沙沙声,就是草原在呼吸。” 森林修复的“手术台”上,天山镇中幼林区同样忙碌。技术员握着油锯,利落划过樟子松的枯枝:“去弱留强,让每棵树都能抢到阳光和水。” 今年,全旗计划完成17.676万亩中幼林抚育,还要改造3万亩低效林。从草原到森林,从“单一治沙”到“乔灌草立体防护”,阿鲁科尔沁旗正构建起“带片网相连、水陆空统筹”的生态屏障,让沙区生态系统的抗逆性持续升级。
治沙的底气,更来自全民共治的力量。六月的知青林里,72岁的沈阳知青李先生握着铁锹,指节因用力发白——他掌心的老茧,还留着50年前治沙的痕迹。“当年沙窝子能吞掉牛,现在咱带孙子来种树!” 话音未落,孙子已递来水壶,三代人接力培土,沙棘苗在晨风中抖落沙土。这一幕,是全旗“全民护绿”的缩影:党员志愿服务队每月清沙障里的垃圾,企业认养的“责任沙区”插着鲜亮标牌,“石榴花开映北疆”义务植树活动中,各族群众携手栽下3万余棵新苗…… 超5万人次的参与,让治沙成为全民坚守的“绿色约定”。“治沙不是孤战,是一群人的长征。” 从知青返乡传承绿色记忆,到企业、社会组织共筑屏障,阿鲁科尔沁旗正以“三北工程沙地歼灭战”为契机,将治沙热情转化为生态生产力。
站在乌兰哈达沙区瞭望台极目远眺,草方格如棋盘纵横,灌木林似绿浪翻涌——这片曾被流沙吞噬的土地,正以每年超数十万亩的速度“退沙还绿”。更动人的是“生态+”的聚变:沙棘加工车间飘出酸甜香气,分拣后的果实将酿成饮品;林下养殖区,芦花鸡啄食草籽,粪便化作天然肥;生态游步道上,游客举着手机拍摄“沙海绿洲”,牧民家的蒙古包民宿住进了城里人…… 治沙结出的“金果子”,正让沙区群众的腰包鼓起来。阿鲁科尔沁旗治沙要的不止是‘绿起来’,更要让沙区‘富起来’‘美起来’。” 阿鲁科尔沁旗科技治沙将持续深化,生态产业将加速拓展,每一寸新绿都将成为乡村振兴的支点。
当科技的智慧、生态的韧性与全民的热情交融,阿鲁科尔沁旗的治沙故事仍在续写。这片土地正以坚定步伐,在科尔沁沙地歼灭战中踏出绿色奇迹,让“沙海变桑田”的愿景,一步步照进现实。 (李富 端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