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松山区:大漠荷韵咏生态

内蒙古松山区:大漠荷韵咏生态

来源: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官方新闻客户端 2025-07-25 10:08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当沙砾与荷香相遇,荒漠与繁花对话——在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大兴隆,这片科尔沁沙地南缘的土地上,池塘里的荷花正以意想不到的姿态叙说着大漠的生态叙事。十年前,这里年均降水量不足300毫米,干旱与风沙是刻在土地上的“烙印”;如今,粉白相间的荷花亭亭玉立,翠绿荷叶如伞盖轻摇,与远处沙丘勾勒出极具冲击力的生命图景,诉说着荒漠生态突围与精神传承的双重奇迹。

松山区大兴隆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缘,土壤沙化严重、水资源稀缺,连耐旱植物都难以扎根。荷园负责人回忆,为攻克难题,团队先通过客土改良调配腐殖质塘泥,为荷花打造“生长温床”;搭建智能灌溉系统,将有限水资源循环利用,确保每滴水都“物尽其用”;更在荷塘周构建防风固沙屏障,为荷花撑起“保护伞”。无数个日夜的摸索中,第一株荷花幼苗破土,宣告沙海生态试验的突破。如今,荷塘不仅成为荷花的栖息地,更吸引白鹭、蜻蜓等20余种动植物在此繁衍,形成微型生态链——大漠荒原与荷花的相遇,是人力与自然的共舞,更见证着荒漠生态修复的无限可能。

当风沙暂歇,荷塘的诗意便在荒漠褶皱里肆意铺展。清晨,露珠在荷叶上滚动,折射出七彩光晕;午后,“映日红”“白芙蓉”“粉玲珑”等十余个品种的荷花竞相盛放:“映日红”花瓣边缘晕染胭脂色,灼灼其华;“白芙蓉”如冰雪雕琢,素净典雅;“粉玲珑”则在粉白渐变中透出灵动。摄影爱好者陈先生穿梭荷塘,镜头里,荷花与沙丘同框,硬朗风沙与柔美花姿碰撞,定格成独特的视觉符号。微风拂过,荷叶“沙沙”作响,荷花轻颤,似在与大漠风对话;锦鲤穿梭荷叶间搅碎波光,白鹭掠过水面惊起涟漪,动静交织间,让这份美更添生动意趣。“塞外的荷花,美得更有故事!”游客的惊叹,恰是对这份独特景致的最好注解。

荷花的美,更藏着超越景致的精神隐喻。古往今来,“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赋予荷花文化意涵,而大漠中的荷花,更将这份意涵升华为“逆境盛放”的坚韧。游客李女士抚摸荷花瓣感慨:“在塞外见荷花,突然懂了生命突破绝境的力量。”这种力量,恰与大兴隆的发展历程共振:从治沙到造景,当地干部群众像培育荷花般,在荒沙刨出希望。荷园里“大漠荷香,韧者留香”的标语,既是对荷花品格的呼应,更诠释着大漠儿女战天斗地的勇气——荒漠的荷花,从沙砾中挣出花苞的姿态,恰似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与荒漠较劲的模样。

荷花盛开季,荷园日均接待游客超千人,周边城市游客慕名而来,在荷塘边拍照、写生,体验“荒漠赏荷”的新奇。站在荷塘边,远望沙丘与繁花相映,近看荷叶与游鱼共生,大兴隆的荷花故事仍在续写。它是自然与人力合奏的生态奇迹,更是精神与物质共生的时代注脚——在绝境中生长,在风沙中绽放,这既是荷花的生命礼赞,也是荒漠地区突破困境的发展隐喻。当荷香漫过沙丘,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片荷塘,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图景,以及一种永不言弃的生命力量。这份力量,将继续在沙海深处扎根、蔓延,书写更多关于坚韧与希望的篇章。(李富 端木)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