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风掠过浙江万里学院回龙校区的香樟树梢,将蝉鸣揉碎在青石板路上。当2024级学生开始整理行囊,宿舍楼道里忽然响起此起彼伏的扫地声——这场持续了十多年的文明离校行动,正以最朴素的方式续写着属于青春的故事。
文明离校:于细微处镌刻责任印记
“来时如新,去时依旧。”这是万里学子对回龙校区最质朴的承诺。离校前夕,同学们自发打扫宿舍,整理物品,将生活了一年的小窝恢复如初。地板上不再有杂物的痕迹,桌面上只留下阳光投射的剪影。一位学生在留言中写道:“希望下一届学弟学妹推开门时,能像我们当年一样,感受到家的温暖。”
朋友圈里,同学们纷纷晒出打扫完后整洁如新的寝室照片,小小的举动,不仅是对校园环境的守护,更是为学弟学妹们树立榜样,让这份文明离校的温暖代代相传。
文明薪火:笔墨间流淌青春告白
十多年的文明离校传统,承载着一届又一届万里学子的青春记忆。离别之际,学生们纷纷拿起笔,写下文明倡议留言,将自己对文明离校的理解与践行倡议传递给同学;也把对宿管员的感激、对回龙校区每一处角落的不舍,化作文字留在公寓楼下的笔记本上、活动现场的明信片上。
“我永远记得来到回龙的第一天,2号楼横幅上写着‘最好的万里,在最好的时代,迎接最好的你们’”,打扫完宿舍的商学院金融学24A1胡智远在朋友圈写下:“在桂花香里开启故事,于栀子残时挥手告别,回龙校区,我会想念你的!”。
留在学生心中的,或许是食堂的喜爱的餐档,或许是图书馆的一盏明灯,又或许是宿管员每日的暖心问候……“大食堂一面情深的凉面,二楼牛肉饭的番茄鸡丁,鸡木汉堡的三合一,星辰大海二楼的牛杂面好吃……”一位同学在笔记本上写下了一年的美食探索经验,将成为学弟学妹们攻略里的“回龙美食地图”。
这些在回龙校区的点点滴滴,都值得被珍藏、被诉说。这些温暖寄语,都将成为学弟学妹们前行路上的温暖力量,让文明离校的故事永远鲜活。
感恩絮语:双向奔赴的温情交响
回首在回龙校区的日子,室友间的欢声笑语、宿管员的嘘寒问暖、思政导师的谆谆教诲,都是青春岁月里最珍贵的陪伴。汉语言24A2的高雪对回龙校区和舍友的感情凝炼成朋友圈的小诗:“于千万人之中,我遇见了你们,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
离别时同学们的一声感谢、一束鲜花、一张贺卡、一面锦旗,都是用最质朴的方式表达心中的感恩与不舍。“没有您守护的宿舍,就像没有辣椒的火锅,没有珍珠的奶茶,没有信号的WIFI!您就是我们寝室的人间报警器、水电费克星、忘带钥匙救世主、课夜归宿灯塔、蟑螂杀手、查寝天花板!感恩!”在2号楼宿管阿姨史竹琴收到的花束里藏着这样让人忍俊不禁的温暖话语。而同学们与宿管员、思政导师的合影留念,也让这份温暖的情谊永远定格。
“那天我看到一位女生来和我们阿姨告别,在拥抱时说了一句‘阿姨,没有你,我都不知道这一年是否可以坚持下来……’那一瞬间,我内心特别感动,这是双向奔赴的具象化。”驻点浙江万里学院回龙校区的生活思政导师马红莉说。
远处的蝉鸣不知疲倦,仿佛在吟唱一首关于传承的歌谣,而文明离校的故事,正随着这群年轻人的背影,走向更辽阔的天地。文明离校,是一场悄无声息的生活思政课——关于责任,关于感恩,关于如何优雅地长大成人。
当后视镜里的回龙校区渐渐缩小成记忆里的剪影,那些被仔细打扫的寝室,被郑重传递的便签,被深深铭记的道谢,早已在时光里酿成了最珍贵的礼物——它让离别不再是终点,而成为文明传承的新起点,文明离校一堂课,生活思政润无声。让一所大学的精神,在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行囊里,继续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