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财浙院:1805人行走在田间地头解锁“泥土必修课”

上财浙院:1805人行走在田间地头解锁“泥土必修课”

来源:日照新闻网 2025-07-01 14:36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身穿白色T恤,头戴红色遮阳帽,但依然额角冒汗,一群大学生拿着问卷正进行数据信息采集。“田里的空气是‘香甜的’,第一次走进村民家中,与他们在田间交谈,跟随他们在作坊里体验手工活。”“农业的强劲发展,农村的美丽变迁,农民的富裕生活,这些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调研素材,走‘田间路’读懂乡村。”

6月底,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2025年党建和思政教育实践暨千村调查&浙中调查如期举行,展开了一场丰富多彩的乡间实践活动,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上好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让理论与实践“双向奔赴”。

“千村调查&浙中调查是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度践行‘双学双融’发展理念,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为目标的大型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研究项目。”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党委书记王建新说,“2025年千村调查&浙中调查以‘农业强国建设’为主题,是学院充分借助上海财大本部资源,发挥财经学科优势、增强服务区域发展能力的关键实践。学院积极拓宽共同富裕理论实践转化通道,为乡村振兴贡献地方高校力量。”

1805名师生深入到金华16个乡镇、74个村(社区),走访1660户农户,回收行政村问卷74份、入户问卷1678份,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农情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

在缸窑村现场,思政教师魏慧芳正跟同学们讲述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辩证关系,“农村是个广阔天地,乡村振兴是个大舞台。同学们要厚植爱农情怀,为服务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学院思政教师们通过实地考察、理论剖析、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在田间地头开展了一场场别开生面的“乡间思政课”,让学子们直观感受到了农业强国建设的鲜活实践。学院“匡时”宣讲团用“家常话”诠释“大道理”,与大学生、村民们面对面宣讲交流,累计开展宣讲活动100余场,覆盖村干部和村民近4000人。

随后,按照调研要求,每位同学需调研两家不同的农户。问卷内容主要围绕供给能力、生产意愿、产业韧性、经营体系等方面展开,经前期预调研和充分论证,语言通俗易懂,贴近农村农户生活,样本数量充足,资料获取多样,进一步展示了浙中地区农业建设成果。同学们跟随村干部听取村情介绍,入户与农民做访谈、拉家常,耐心询问每一个问题,准确收集浙中地区农业强国建设的一手数据信息。

在田间地头调研,同学们身临其境、耳濡目染,获得了震撼心灵的感受。“我们在兰溪姚村看到电商直播农产品的火热,现场有的在打包装箱,有的在粘贴快递单,有的在清点货物,农村创业团队分工协作,忙得不亦可乎。”24电子商务一班杨愉琨介绍,“这边的农产品作坊不大,但对电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标准把控严格,实行‘一物一签’管理方式,让我受益匪浅。”在义乌李祖村调研的24级会计学(注册会计金华注协班)沈豪同学深有感触,“我会把浙中调查当作‘自找苦吃’的人生历练,充分发挥自己所学专业知识,主动融入乡村振兴一线。”

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院长马洪表示,“千村调查&浙中调查绝不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地摄取表象,而是要主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怀着责任,让调查研究多些‘泥土味’”。2025年,浙中调查开启2.0版本,全面融入上海财经大学本部千村调查,与千村调查同问卷、同调研、同研究,让青年学生行田间、走地头、进农家,在亲身参与中认识乡村、了解乡村、助力乡村,努力为浙中乡村振兴贡献更多智力支持。

免责声明:该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黄凌睿】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