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提前预警地下车库积水深度,物业能精准调度抽水设备,再也不用半夜冒雨巡查了。” 上海某老旧小区物业的反馈,折射出汛风智控系统在城市微单元防灾中的民生价值。这款由同济大学团队打造的智能平台,正以“技术 + 商业 + 公益”三轮驱动,构建覆盖校园、社区、医院的防灾服务体系。
图1 汛风智控平台概览
2024 年台风季,汛风智控在同济大学完成全流程实战验证:通过无人机点云建模提前识别12棵高危树木,自动规划覆盖90%教学区域的安全路线,灾后 30分钟生成三维点云修复报告,助力校园24小时内恢复通行。该系统创新商业模式:对高校、医院采用合作研发模式,如与同济大学信息中心共建校园防灾模型。
图2 汛风智控平台控制面板
在技术落地与成本控制层面,团队通过多源数据融合与边缘计算技术,将硬件成本降低40%,采用轻量化部署方案,单个社区最快1周即可完成上线。同济大学沪北校区试点中,系统通过20个监测节点构建“雷达 - 雨量计 - 管网传感器” 数据网络,将传统15分钟的内涝模拟时间压缩至3分钟,精准定位图书馆北侧80厘米积水盲区。目前,团队已与上海城建信息科技、无锡九方科技等企业联合研发AI模型,技术成果入选上海市住建委CIM平台对接项目。
值得关注的是,汛风智控每年将5%净利润注入“城市微型防灾基金”,为上海20个老旧小区无偿提供监测服务,同步优化模型对老旧设施的灾情识别能力。“防灾不是高价技术的堆砌,而是让每个单元都能负担得起。” 团队表示,未来三年计划以上海为起点向华东拓展,目标覆盖500个城市微单元。试点数据显示,应用该系统的区域可降低60%灾害直接损失,减少80%应急抢险成本,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应用后单校区年均节省运维费用83万元。
图3 汛风智控战略发展规划
商业闭环之外,系统的社会价值持续释放。在2024年台风“贝碧嘉”期间,其为同济大学完成“灾前预警 - 灾中监控 - 灾后调度”全流程服务,在校园积水排尽、危树排除、墙体检测等工作中表现突出,最大限度保障师生安全。团队已产出2篇SCI论文、参与1项标准制定,以技术创新推动城市防灾从“市政主导向”向“单元自治”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