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和景明”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交流活动在洛阳启幕

“春和景明”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交流活动在洛阳启幕

来源:日照新闻网 2025-06-24 16:3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当鲜活非遗邂逅诗画山水,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6月24日,“春和景明”2025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展示交流活动在栾川县重渡沟景区开幕,来自全国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7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代表、36项非遗项目,百余名非遗传承人等齐聚洛阳市栾川县,共绘非遗活态传承新场景。

本次活动由洛阳市人民政府主办,洛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发展中心、栾川县人民政府联合承办,旨在搭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交流互鉴平台,探索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性整体保护的新路径。

自2020年6月以来,洛阳市坚持保护优先、整体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将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作为重要抓手,扎实推进《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2021—2035)》实施,积极探索生态区建设“洛阳路径”,努力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系统性保护水平。目前,实验区共有国家级代表性项目9项,省级89项,市级240项,县区级1183项,其中新增国家级代表性项目1项、县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12项;现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7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76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67名,县区级代表性传承人1126名,其中新增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名,县区级代表性传承人114名。

2023年,栾川县被确定为河南省首批国家级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县,围绕"传统技艺、文旅融合、创意设计"三个赋能方向,探索"非遗活化、古村落保护、特色产业+、文创开发、人才培育"五大路径,在这一发展进程中,重渡沟风景区成为了其中的亮眼典型。重渡沟风景区以非遗进景区为切入点,深耕"非遗+旅游"模式,实现了传统非遗的创新转化、商业利用和传承保护,推动了乡村旅游产品的转型升级。2025年4月,《重渡沟的"非遗+旅游":赏不尽的非遗,游不够的山水》成功入选河南省"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山峦为幕、清泉吟唱,一场跨越地域的非遗盛宴在大自然中精彩绽放。《旧县背装》以高耸造型演绎中原民俗奇观,国家级非遗项目《河洛大鼓》奏响传承乐章,广东汕头英歌队面绘油彩腾跃起舞,花海流水间《侗族大歌》响彻山峦间……与会嘉宾分组深入重渡沟景区多个点位,沉浸式欣赏“非遗在山水中生长”的绝美画卷,体验剪纸、研磨豆腐、炮制药香等非遗技艺在互动中的魅力新生。

栾川县启动“非遗正青春全国非遗汇栾川”活动,向全国非遗传承人发出诚挚邀约,即日起至8月1日,将通过免门票、免食宿、免费提供展演场地等政策支持,打造非遗赋能乡村振兴的“栾川样本”,为全国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提供可复制的山水融合范式。

据悉,本次展示交流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将持续至6月25日。活动期间还将组织实地观摩、展示展演、经验分享等,通过深度交流与思想碰撞,共同探索文化生态保护的新理念、新路径、新模式,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实现文化生态保护区“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建设目标,赓续历史文脉,谱写时代华章。

免责声明:该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黄凌睿】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