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河南:一场道阻且长的文化寻根

行走河南:一场道阻且长的文化寻根

来源:咸宁新闻网 2025-06-17 14:49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行于河南,犹如翻开一部沉淀着八千年尘埃的厚重书卷。每一步,都踏在华夏文明的脉搏之上,其重如洛水汤汤,其深如龙湖渺渺。然而这文化之旅,道阻且长,在岁月与现实的夹缝间蜿蜒前行。

故乡淮阳,是我血脉扎根的土壤。太昊伏羲陵静卧于此,这座“河南最年轻的5A景区”,以四十元的谦卑门票与对长者的敬意,敞开怀抱。二月二龙抬头,万人如潮涌向羲皇故都;七月湖风送爽,万亩龙湖上荷花节的红裳接天摇曳。石碑林立,默诵着明清帝王虔诚的祭文,先祖的呼吸仿佛仍在松柏间流转。只是如今,寻根的热忱在年轻一代心中似乎淡若云烟,信仰的薪火悄然黯淡——古陵深沉,却难觅亲子研学的笑语喧阗,文化根系渴望更鲜活的雨露滋养。

溯洛水而上,古都洛阳的旧影与新颜在记忆中重叠交错。大学时踟蹰于残损的老街,浆面条氤氲的雾气里,是老婆婆佝偻的身影;糖人爷爷吹出的玲珑飞鸟,甜了青涩年华;旧书摊的墨香,曾浸透多少求知若渴的午后。文化,原是刻进骨髓的印记,唯有深扎于街巷阡陌的土壤,方能开出惊世繁花。如今,白马寺钟声依旧悠远,龙门佛影千年未改,而昔日那条破旧街衢已涅槃重生——洛邑古城灯火煌煌,应天门复现盛唐气象。恍如曹子建笔下凌波微步的洛神,披上了时代赠与的璀璨霓裳。

犹记十年前那个孤身奔赴开封的生日。清明上河园以一场《大宋·东京梦华》,为我徐徐展开汴梁的繁华长卷:原来文化需要被“讲活”,一朝一夕的市井烟火,皆是动人心魄的叙事。如今,万岁山武侠城更将这“讲故事”的智慧发挥得淋漓尽致。王婆说媒,以诙谐智慧直抵当代青年婚恋之困;八十元通票,竟能饱览从晨至暮、风雪无阻的密集演艺;十元的手工捞面,两元的质朴矿泉水,它以近乎倔强的实惠与诚意,在浮华文旅浪潮中锚定了人心所向。游人如织的口碑背后,是那份对文化本真的持守——谁说厚重不能亲切?

漯河的神州鸟园,则以另一种姿态诠释文旅的可能。八十元套票涵盖二十余项游乐,孩童的笑声是这里最动听的乐章。沙澧河水光潋滟,恍惚映照故乡龙湖的容颜。那一刻的疑问再次浮上心头:何为文旅常青之树?或许答案就在这“走过”二字之间——唯有双足真切踏上土地,让心魂与古迹对话,方能感知文化血脉的温热流淌。

从大别山的层峦到老君山的金顶,自芒砀山的汉风到王屋山的寓言,足迹所至,皆成课堂。这一场漫长的河南行走,终让我彻悟:人生本是一场无终的研学。文化传承之路纵然“道阻且长”,却总有不灭的星火在前方等待——它在万岁山实惠的一碗面里升腾着生活的温度,在洛邑古城重生的飞檐上闪烁着时代的华光,更在太昊伏羲陵八千载无声的松柏碑碣间,沉淀着华夏血脉最深沉的脉动,最终,凝结在每一位如赵梅老师般坚守初心的“守艺人”眉宇间,不息地跃动。

只要行走的足印不息,文明的根脉便不会荒芜;只要讲述的声音不止,那文明的薪火终将奔涌不息,贯通山河阡陌,点亮万千心灯。(田 淼)

免责声明:该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黄凌睿】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