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滩涂为粮仓,筑梦绿色东方
—访上海横沙东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正权
编者按:
当城市化的浪潮裹挟着钢筋水泥漫过地平线,当传统农耕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渐显式微,总有一些人选择逆潮而行,以躬身入局的姿态守护着土地的根脉与粮食的灵魂。在长江入海口的横沙岛上,一位年近七旬的上海企业家正用二十年光阴书写着一部关于滩涂开垦、生态种养与粮食安全的时代传奇。他是张正权,一位从黄浦江畔走出的"新农人",更是一位以滩涂为纸、汗水为墨,在盐碱地上绘制绿色粮仓蓝图的实干家。
潮头弄舟:从滩涂荒滩到金色稻浪
2004年春,当张正权第一次站在盐碱滩涂上时,脚下的土地还泛着白花花的盐霜,海风卷着咸涩的气息扑在脸上,远处是一望无际的荒芜。这个出生于浦东农村的企业家,此时已在商海打拼多年,却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感召下,做出了人生中最重大的决定 ——向滩涂要粮食,在盐碱地上种出黄金稻。此后,先后在江苏盐城、上海浦东、浙江慈溪、上海横沙岛等地,相继开辟了超过十万亩的盐碱滩涂。
"别人都说滩涂种不了庄稼,我偏要试试。"带着这份倔强,张正权一头扎进了滩涂开垦的战场。在江苏盐城、上海浦东、浙江慈溪等地,他率领团队展开了一场与自然的博弈。盐碱地改良是世界级难题,土壤含盐量高、有机质匮乏、保水保肥能力差,传统作物根本无法生长。张正权请来农业专家,组建科研团队,开始了漫长的土壤改良试验。他们采用"水洗排盐""秸秆还田"等综合措施。白天,他戴着草帽在田间查看土壤墒情;夜晚,在简陋的工棚里与技术人员探讨改良方案。蚊虫叮咬、烈日暴晒、海风侵蚀,这些艰辛都被他抛在脑后,心中只有一个信念:让荒滩变良田。
2022年,横沙东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成立,1.2万亩稻田在盐碱滩涂上拔节生长。当第一缕秋风掠过稻田,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腰,亩产超400公斤的成绩单,让这片曾经的荒田响起了丰收的赞歌。
在横沙东滩农业的水稻种植过程中,张正权始终秉持"两用三不用"的绿色生态理念。他摒弃了传统的化学防治手段,改用淹水法除虫,让稻田成为鱼虾的乐园;拒绝使用化肥,全力推广有机肥,让土壤重新焕发生机。更令人称奇的是,他在稻田里搞起了立体养殖,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生物链。这种生态种养模式不仅保障了大米的品质,还让水产品成为稻田的"生态卫士",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如今,走进横沙东滩农业的万亩基地,扑面而来的是清新的稻香与泥土的芬芳,映入眼帘的是"稻在水中长,鱼在稻下游"的美丽画卷,这里不仅是粮食生产的基地,更成为了生态农业的典范。
向绿而生:解码生态农业的品质密码
在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今天,横沙东滩农业的出现,如同一股清流,滋润着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渴望。张正权深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唯有品质才是致胜的关键。他将"零化肥、零农药、零除草剂"作为不可逾越的红线,从种子选育到田间管理,从收割加工到仓储运输,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控,力求做到极致。
为了选育出适合盐碱地生长的优质稻种,张正权团队走遍了大江南北,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品种试验。经过无数次筛选与改良,终于找到了一批耐盐碱、抗病虫害、品质优良的稻种。这些种子在横沙岛的土地上扎根生长,吸收着纯净的空气与水源,沐浴着充足的阳光,最终孕育出颗粒饱满、晶莹剔透的稻谷。"我们的大米,煮出来满屋飘香,吃起来软糯回甘,这就是生态种植的魅力。"张正权自豪地说。
在横沙东滩农业的基地里,有一个特殊的"秘密武器"——智能农业监控系统。通过遍布田间的摄像头与传感器,工作人员可以实时监测土壤湿度、温度、光照等数据,真正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这种透明化的生产模式,不仅让消费者吃得放心,更树立了农业企业的诚信形象。
生态农业的发展,不仅关乎食品安全,更关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张正权深刻认识到,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只有保护好这片土地,才能让子孙后代有饭吃。因此,他在基地推行"循环农业"模式,将水稻秸秆加工成有机肥,实现了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这种"零排放、全循环"的生产方式,让横沙东滩农业的基地成为了一个生态闭环,为现代农业的绿色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
在张正权的带领下,横沙东滩农业不仅成为了生态农业的标杆,更赢得了市场的认可与尊重。他们的大米产品畅销全国,成为众多消费者的首选。而张正权本人,也先后荣获"全国种粮售粮大户""上海市劳动模范"等众多荣誉,成为新时代农民企业家的典范。这些荣誉的背后,是他对品质的执着追求,更是他对"中国碗装中国粮"的坚定承诺。
破浪前行:在时代浪潮中挺稳农业"脊梁"
“粮丰民安、廪实邦宁”,粮食安全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在张正权看来,作为一名农业企业家,不仅要种好粮,更要肩负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他将横沙东滩农业的发展与国家战略紧密结合,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企业家的担当。
横沙岛,这个位于长江口的冲积岛,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这里四面环水,远离城市与工业区,土壤纯净无污染,是发展绿色有机农业的理想之地。张正权看中了这片土地的潜力,将其作为生态农业的核心基地。他带领团队开垦滩涂,扩大种植规模,如今已在多地开辟了超过万亩的盐碱滩涂,形成了规模化的粮食生产格局。"我们要打造中国最安全的粮仓,让每一粒米都经得起检验。"张正权的话语中充满了底气。
在农业现代化的征程中,横沙东滩农业始终走在前列。他们引入先进的农业技术与管理经验,推动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型。智能灌溉系统、无人机植保、大数据分析等现代科技手段,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与管理水平。同时,张正权还积极探索"农业+旅游"的发展模式,将基地打造成集种植、观光、体验于一体的生态农业园区,让更多人走进农田,感受农耕文化的魅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张正权的目光更加深远。他深知,保障粮食安全是一场持久战,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我们这代人吃点苦、受点累没关系,只要能为国家的粮食安全筑牢根基,就是值得的。他说。如今,横沙东滩农业正朝着"打造国际一流生态农业企业"的目标迈进,他们用绿色发展的理念、科技创新的力量、责任担当的情怀,在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当夕阳的余晖洒在横沙岛的稻田上,张正权又一次来到田间。他弯腰捧起一把泥土,细细端详——这是二十年心血凝结的"黄金土",是承载着粮食安全梦想的希望之土。风起时,稻浪声声,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坚守与奋斗的故事。在这个快速变迁的时代,总需要有人守护着土地的记忆,总需要有人传承着农耕的文明。张正权和他的横沙东滩农业,就是这个时代的守护者,他们用青春与汗水,在滩涂上书写着属于中国农业的辉煌篇章。
或许,我们该思考:在追求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像张正权这样的"逆行者"为何值得尊敬?因为他们用行动证明,粮食安全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需要无数人脚踏实地去践行的使命;因为他们让我们看到,生态与发展并非不可调和,只要有智慧与担当,完全可以走出一条绿色可持续的农业发展之路。当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守护粮食安全、践行生态农业的行列中来,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饭碗一定会端得更稳,中国的土地一定会更加生机勃勃。这,或许就是横沙东滩农业的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也是一个时代对农业、对粮食、对未来的深情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