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初心守望遗产 用行动讲好故事

用初心守望遗产 用行动讲好故事

来源: 宿迁网 2025-05-16 11:2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夜幕下,福州三坊七巷的青石巷道在灯笼微光中悠长宁静,两旁古厝窗棂透出温暖黄光。穿行其间,仿佛能触到历史的脉搏:斑驳墙壁记录着旧日岁月,街巷转角似乎仍回荡名士的笑语与书声。

文物保护:传承文明与讲述中国故事

福建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资源。从星罗棋布的古建筑街区,到独具特色的民居村落,从见证近代风云的船政学堂,到传承千年的民俗信仰,每一处都蕴藏着动人的福建故事。近年来,福建省在文物保护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既守护了历史,也活化了文化,让八闽大地的故事更加生动地走向世界。

福州三坊七巷:留住城市文脉

作为福州老城的“活化石”,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是国内保存规模最大的传统街区之一。

福建土楼:山乡巨堡诉说家国情怀

在福建西南部的青山翠谷之间,星罗棋布矗立着造型独特的客家土楼。福建土楼规模宏大、结构奇巧、内涵丰富,于200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然而曾几何时,一些土楼因缺乏维护而日渐残破,甚至有因无人居住而坍塌的危险。针对这种情况,福建省启动了世界文化遗产土楼的整体保护修缮工程,采取“最小干预”原则修复老旧楼体,并加强日常巡护和消防措施。在保护的同时,官方也积极“让土楼活起来”——发展土楼文化旅游、设立土楼博物馆、举办客家民俗活动等,使土楼重新成为充满生机的社区和文化交流空间。走进如今的永定、南靖土楼群,土楼内堂的祠堂陈设依旧,老人孩童在天井中怡然自乐,炊烟袅袅升起又绕梁悠扬,一派生活气息与古老建筑融合的动人

万寿岩遗产:见证文明曙光,照亮东南史前

驱车穿越三明青山,抵达沙县牛头山麓,只见一簇灰白岩壁凌空而立,洞口若舟帆迎风。这便是举世瞩目的万寿岩遗址。遗址出土的石核与石片,与台湾地区的锐棱砸击石片在技术与类型上高度一致,为闽台史前文化同源提供了有力证据,也为探讨古人类的迁徙路径与文化交流打开了新窗口。万寿岩让世界看见:中国不仅拥有绵长的文明史,更具备守护人类共同文化遗产的坚定决心。在这片岩壁之下,二十万年的星火仍在跳动,向未来述说人类最初的探索与创造,也昭示着当代中国对历史深沉的敬畏与担当。

闽清古厝:乡土记忆的守望

在福州闽清的山水间,散落着众多古色古香的传统民居——当地人称之为“古厝”。这些古厝或为祠堂书舍,或为民居宅第,多建于明清年间,既有闽中民居的质朴,又融入徽派建筑的典雅,是福建地域文化多元交融的缩影。然而,由于年代久远,不少古厝出现屋瓦脱落、梁柱虫蛀的问题,急需保护修缮。近年来,在政府和文保志愿者的努力下,闽清县启动了古厝普查建档和修缮工程,对具有代表性的古厝实行原真性修复和合理利用。

履职实践:人大代表的责任与担当

作为一名来自闽清县的人大代表、在北京建筑大学设计研究院长期从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专业人士,我深知肩头责任之重。多年来,我的足迹遍及八闽大地的文物古迹:宁化石壁的客家祖地、长汀松毛岭的红军战场遗址、莆田湄洲岛的妈祖祖庙、南平武夷山的岭阳古道……每到一处,我都细致调研、倾听民意,了解保护现状与困难。这些一线资料成为我履职建言的基石。履职路上,我谨记自己不仅是文物工作者,更是人民代表——所有努力,都为了守护祖辈留下的文明瑰宝,为后世传递取之不尽的文化财富,也为了向世界展现一个有担当、重传承的中国形象。(池娟芳)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