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徐州:做优“自然×人文”资源调查 数据基础赋能

江苏徐州:做优“自然×人文”资源调查 数据基础赋能

来源:固原新闻网 2025-04-22 10:06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徐州既是两汉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也是全国汉文化遗存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为了让“特色资源优势”赋能“文旅消费增量”,徐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以徐州汉文化产业区入选全国特色资源调查试点为契机,创新整合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以数据“解码”历史,构建全域“一张图”,为文旅破局探路,将千年古城的“楚韵汉风”转化为可持续的文旅增量。

夯实数据基础 摸清特色资源“家底”

开展区域特色自然和人文资源调查,夯实数据基础是关键。面对数量众多的汉文化资源,徐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联动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江苏师范大学、九里山风景区管理处和汉文化风景园林管理处等多家单位,成立联合课题组开展摸底调查,最大限度提高数据收集效率。

“我们选取了龟山汉墓、狮子山汉墓等标志性汉文化遗址作为人文资源调查重点,对2000公顷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区域展开了‘地毯式’调查。”作业队伍相关负责人介绍。课题组在综合文献研究、实地调查、座谈交流等多种方式后,完成了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国土空间规划、文物普查、旅游发展规划等17类资料的调查收集,准确掌握试点区域自然和人文资源的种类、数量、位置以及保护与开发利用状况等信息。同时也对研究区域内非文物普查对象的其他人文资源进行了补充调查,同步完成了位置、信息、图片等内容记录工作。

推动数据融合 实现特色资源可视化表达

如何将格式不一、分散的各类数据在“一张图”上实现精准叠加?徐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通过制定数据标准,创新采用图纸扫描矢量化、坐标系转换等技术手段,对多源遥感影像、文物普查成果等多源异构数据进行整合,建成具有区域特色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数据库。

数据库的建立,不仅实现了资源对象的位置、数量及经济价值等多层要素的标准化存储和可视化展示,为资源资产化管理奠定基础,更突破传统单一资源价值评价模式,从经济、社会、生态多个维度,拆解出13项指标,不仅关注直接经济价值,还研究社会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功能。

“过去评价资源,只看历史价值,现在要算经济账、民生账。”徐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一转变让“沉睡”的特色文化资源有了市场化开发依据。

深化成果应用 资源优势赋能文旅“增量”

依托数据库建设成果,徐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在多个场景领域持续发力。

在城市更新方面,以“彭城七里”历史文脉为应用场景,探索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协同作用对产业发展的影响,为其他城市更新项目提供方法和思路。在支撑规划编制方面,通过挖掘自然与人文资源,为相关规划的编制和修订提供数据支撑,打造宜居宜游的城市空间。

资源调查的“精度”和“广度”可以更好激活和赋能文化资源的“厚度”。下一步,徐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将持续扩大资源调查范围,建立动态更新机制,将自然与人文资源转化为旅游业的“持续魅力”,书写文旅融合新篇章。

免责声明:该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黄凌睿】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