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安全系统“智御安行”实现多源感知融合,助推电动自行车智能监管升级

创新安全系统“智御安行”实现多源感知融合,助推电动自行车智能监管升级

来源:固原新闻网 2025-04-07 17:01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随着国家对电动自行车交通安全治理力度不断加大,如何实现对“人-车-环境”三位一体的智慧感知与风险响应,成为行业亟需突破的难点。近日,由深圳市光明区高级中学学生自主研发的“智御安行——单手智能控制与静态刹车监测一体化电动自行车系统”,凭借独创的多源感知与主动干预机制,在青少年科技创新领域掀起热潮,成为城市智能交通安全治理的重要补充力量。

项目结合电容触摸识别、加速度感知、刹车系统阻尼变化采集等多模态传感技术,实现对骑行者行为状态和刹车系统功能状态的双向精准感知。在技术上首次引入“自学习参数标定+断层响应推理”算法,实现刹车状态的智能判断,有效避免因刹车故障导致的非感知式失控事故。

“我们的设计初衷就是在骑行者还未感知风险前,系统就已完成判断并开始控制。”项目负责人袁鑫颖介绍,系统可在识别到高风险操作(如单手驾驶、刹车失效)后,自动降低电机输出功率,并通过蜂鸣器与24灯RGB警示灯联动提示骑手,有效构建“事前预警-事中干预-事后回溯”的闭环响应机制。

“智御安行”通过ESP32模组接入Wi-Fi网络,将异常数据实时上传至云端,结合终端App平台,实现远程状态查看与使用者骑行行为可视化分析,具有良好的平台兼容性与边缘部署能力。

该系统现已申请1项国家发明专利,并获得1项实用新型授权。在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斩获一等奖,并荣获第十二届澳门国际创新发明展金奖与“粤港澳大湾区特别奖”,入选中国工程科技类期刊,成为青少年科技成果实现从“样机走向实用”的典范案例。

“智御安行”的诞生,不仅是一次技术创新突破,更是一次面向现实交通难题的责任回应。团队指导教师陈俊鑫表示:“它不仅仅是一套装置,更是一种对智慧出行、交通安全理念的具象化表达。青少年的创新潜力在现实需求中被激活,这正是科技教育最有价值的体现。”

目前,该项目团队正计划与深圳光明区企业开展联合孵化,围绕智能电动车、共享平台车辆与校园配送车三个场景展开模块化部署实验,探索将“智御安行”打造为我国电动自行车安全监管的行业通用模块与参考标准,为实现《国家智能交通发展战略(2023—2035年)》中的“个人微出行安全智能监测网络”目标提供有力支持。

免责声明:该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黄凌睿】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