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中铁四局承建的安徽省文化馆新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项目现场近200名工人、18台登高车及6台特种作业设备正在紧张地忙碌着。据了解,目前,该项目已进入室内装修、室外工程、外墙装饰施工阶段。
安徽省文化馆新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项目位于合肥市包河区紫云路与江苏路交叉口西北角,总建筑面积32400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23402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8998平方米。绿色设计为二星级,两馆“回”字形合院式建筑设计,既分亦合。
“该项目文化馆主舞台高度为40.3米,舞台区域模板支撑架为安徽省在建公建项目第一高。”中铁四局安徽省两馆项目现场负责人向力表示,文化馆舞台屋面为斜屋面,北高南低,屋面南北方向结构梁均为斜梁,所有斜梁均为重型梁,梁截面尺寸为500*1200毫米,同时屋面梁上共有53个钢结构预埋点,楼层间存在多处不同标高的异性结构,在结构施工阶段的内支撑架体搭设存在拼装精度高、施工难度大,安全风险高等问题。
施工方中铁四局利用BIM技术对舞台区域架体进行三维建模,画出梁板架体搭设图,通过不同方案演示确保楼板的满堂架与屋面斜梁支撑架形成一个模数,消除架体失稳风险,并规划舞台与周边区域结构位置关系,提前在层间梁埋设预埋件,通过钢管与主舞台架体连接,使舞台区域架体与周边既有结构形成硬性连接,增加架体整体稳定性。
“该项目两馆间钢结构连廊为两层钢梁结构,重达400吨,跨度达71.4米,上弦标高23.1米,最大提升高度约20米。”项目现场负责人向力向记者介绍到,为确保钢连廊顺利提升,施工方中铁四局多次召开施工方案论证会,同时到厂家实地考察钢结构材料及加工情况。并从人员、机械进场开始,就针对性地吊装、拼接以及焊接等作业进行全面的安全教育,技术交底和安全交底,使每一项工作都严格按照规范、标准施工,为顺利提升打下坚实地基础。
本次提升运用液压整体提升技术,该技术采用行程及上下锚传感监测和计算机控制,通过数据反馈和控制指令传递,可全自动实现一定的同步动作、负载均衡、姿态矫正、应力控制、操作闭锁、过程显示和故障报警等多种功能。操作人员可在中央控制室通过液压同步计算机控制系统人机界面进行液压提升过程及相关数据的观察和(或)控制指令的发布。
提升当天,管理人员在施工现场对钢连廊结构进行拼装,在主楼顶部安装提升支架及提升器,所有液压提升器为穿芯式结构,以柔性钢绞线作为提升索具,选用四台GYS-200-250液压提升器,额定提升能力分别为2000kN(即200吨),提升器通过钢绞线与下吊点连接,调试提升设备。在检查确认满足提升要求后,管理人员继续整体同步提升连廊结构,提升速度4-6米/小时,历时近5小时,顺利完成所有提升工作。
钢连廊的提升是整个项目建造最为关键和难度最高的一环,提升完成标志着项目再次进入施工加速期,目前该项目已全部封顶。建成后的文化馆新馆将成为全省文化馆系统的全民艺术普及中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将成为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权威、最全面的省级综合性、公益性非遗展示馆,同时也是安徽省举办大型非遗展览展示活动主场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教育的主阵地及安徽省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的重要平台。
(中国日报安徽记者站 记者朱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