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安全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稳定大局。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城市安全运行,是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的重要一环。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持续推进并取得重大进展,截至2023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6.16%。城市各类生产生活要素高度聚集,城市功能结构日趋复杂,城市生命线规模快速扩张,集中度、脆弱性大幅增加。城市生命线安全风险呈现灾害耦合、事故连锁、风险叠加、损失放大等新的特征,给城市安全运行带来巨大挑战。有序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增强韧性城市建设,提高城市安全治理现代化水平迫在眉睫。
近年来,国家相关部委和各级政府积极推动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2023年5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安徽省合肥市召开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现场会,要求全面启动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该工程目前在全国有序推进,部分省份和城市取得了较好应用成效。例如,安徽省16个设区市覆盖城市燃气、桥梁、供水、排水防涝等重点领域的城市生命线一期工程已建成运行,二期工程建设有序推进,向瓶装液化气、水环境治理等重点领域拓展和城市全域延伸,初步实现城市安全风险的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城市安全韧性显著提高。
当前,城市生命线安全已成为国家重要的战略工程之一。为保障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在推进韧性城市建设过程中切实发挥作用,有效化解城市安全风险,建议统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系统性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
一是夯实数据底座。完整准确的城市基础设施工程数据是城市生命线监测系统建设的基础,关系到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和监测布点的科学性。建议结合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城市地下基础设施普查、城市体检、城市更新等行动,汇集城市基础设施信息、物联感知数据、国土空间地理数据、社会资源数据等,建立覆盖地上地下的城市基础设施工程数据库。同时建立数据信息动态更新机制,全面掌握生命线现状底数和管养状况,为生命线风险评估、分析研判和预警处置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二是规范平台搭建。加强顶层设计,统一规划和标准,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各行业监管信息系统整合,搭建综合性的城市生命线工程监测系统。加强与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等平台系统的有效衔接,加快构建国家、省、市三级平台体系,实现信息共享、分级监管、协同联动,减少因信息壁垒导致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推动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运行“一网统管”。
三是加快科技创新。统筹城市生命线安全领域高校、科研院所和领军企业等优势资源力量,支持建设国际巨灾科学中心、国家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城市安全与应急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构建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推动生命线耦合风险动力学演化机理、韧性评价与增强等基础理论突破,开展工程诊断与预防、运行监测与预警、防灾减灾与处置等关键技术攻关,实现物联感知、智能巡检、现场处置、应急救援等关键装备和产品迭代升级,全面提升我国城市生命线安全保障能力。
四是注重标准引领。建立有效的标准规范是全面推开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的重要支撑。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实施公共安全标准化筑底工程的指导意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安全评估、重大风险监测预警、极端自然灾害预警和应急救援等关键技术标准研制,加快城市基础设施运行与公共安全监测标准的发布和实施。研究制定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标准体系,规范指导城市生命线工程风险评估、工程建设、数据对接、运营维护等流程,着重解决城市生命线风险联动处置及交叉、耦合风险监测预警的问题。同步推动标准规范体系向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和工程建设延伸,实现新建基础设施安全监测与主体设施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使用,支撑城市生命线全周期全链条发展。
五是强化人才建设。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涉及面广、关联性强、专业要求高,需要培养新一代信息技术、工程建设、城市运营、公共安全等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创新人才队伍。支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组建城市安全等领域国家科教融合学院,重点推进培养方案创新、课程体系构建、专家队伍组建、教学平台建设,推动城市安全科技、教育、产业深度融合,打造融合型、创新型、开放型的人才培育模式。推动各地政府和行业部门常态化组织开展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专业培训,打造一支高水平的监测值守、分析评估、应急处置和运行维护专业队伍。
六是推动产业发展。城市生命线安全建设覆盖技术研发、设备制造、运营服务等环节,兼具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产业链条较长,市场前景广阔。将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与产业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推动重大创新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坚持制造业和服务业联动发展,构建安全应急产业发展体系。大力发展城市生命线安全软件开发、智能制造、安全装备、物联网等关联产业,重点打造一批研发制造、软件开发等细分领域的“专精特新”企业,积极培育公共安全领域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鼓励高成长性企业登录资本市场,梯度培育一批上市企业,打造国家级公共安全产业集群。(作者袁宏永系清华大学安全科学学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