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利军:“让星辰大海变得触手可及”

作为一名天文科学家, 苟利军原本只是在科研工作之余,零星地做一些科普讲座。

苟利军:“让星辰大海变得触手可及”

来源:科普中国 2023-04-28 11:26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如果说2012年是我科普单打独斗的一年,2014年是开始进入科普圈子的一年,2019年可以说是破圈的一年。一方面2019年我单篇文章阅读量破了千万,另外一方面从这一年开始我站上了更大的舞台。在同一年我上电视,在央视一套开讲了节目上演讲,这之后我开始了与更大舞台的演讲和讲座,比如说‘星空讲坛’。”

当国家天文台的研究员苟利军在2023年“科普中国星空讲坛盛典”舞台上讲述自己的这一番科普经历时,台下参与这次活动的中学生眼中闪烁着对这位科普科学家的崇拜之情。

苟利军从小对星空特别的喜欢,在1994年考进了南京大学,本科和硕士都是学习天文学专业,之后去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再在美国从事研究。在美国呆了10多年后,他于2012年回国,到了国家天文台成为研究员,从事天文研究。

作为一名天文科学家, 苟利军原本只是在科研工作之余,零星地做一些科普讲座。不过,在机缘巧合之下,他全情投身科普工作之中。从2014年热门电影《星际穿越》,到2019年第一张黑洞照片,到2022年的第二张黑洞照片,天文学在中国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之际,他也在不断地为这个科学的普及做着自己的贡献:畅销图书《星际穿越》的翻译,众多有关黑洞等天文知识的文章的撰写,超过百次的科普讲座和演讲,甚至近年来涉足短视频领域,制作数量不凡的高质量科普短视频。到了2023年,他甚至出现在《流浪星球2》的科学顾问团队之中,将天文知识与科幻电影情节结合起来,让科普成功破圈,进入到大众文化之中。

十多年来,中国的科普事业得到了长足的进步。苟利军认为,中国的发展有目共睹。中国科技的发展,不仅需要科学家的参考,也需要更多的人参与,而这正是科普人员能起到的作用。相较于西方国家发达有三四百年的现代科学历史,科普的历史也是如此。科普工作在中国仍然处于萌芽状态,仍然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如今,年轻人参与科学和科普工作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多。中国的科普工作不仅需要专业的科研人员或是专业的科普人员来做,也需要一些非专业科普人士来参与,成为很重要的科普力量补充。苟利军鼓励一些接受过专业科学训练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甚至博士生,如果对科普感兴趣的话,可以专门从事科普工作。

他觉得,从事科普工作,并不要局限于某一形式。不管是以写作、演讲,还是短视频的形式,只要适合自己,都能充分发挥年轻人了解年轻人的优势,让科普这项事业惠及更多的人。“跟10年前相比现在全社会的科普的氛围已经是愈发浓烈,有了更专业的舞台,也有了更多科普人的参与。科普新秀能得到更多的机会,我这样的科普老兵也能不断的进步。”他说道。

苟利军希望更多地科研工作者,甚至是科学爱好者参与到科普工作中,不仅是为了弥补这样的差距,在不断时步地中国科普事业中,更多地为科普做好传播。希望“大家一起将更多的科普知识传播给大众,让星辰大海变得触手可及,”他在演讲中最后说道。

【责任编辑:富文佳】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