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新面貌|新疆轮台:搬迁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初冬,新疆轮台县草湖乡阿克提坎村村头的胡杨林一片金黄。”  据了解,草湖乡地广人稀,土地含碱量极大、降雨稀少,种植棉花、小麦、玉米等传统农作物增收空间小。

乡村新面貌|新疆轮台:搬迁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来源: 央广网
2022-11-24 00:0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央广网轮台11月24日消息(记者罗成 通讯员陈彦强 李新芳)初冬,新疆轮台县草湖乡阿克提坎村村头的胡杨林一片金黄。胡杨树下,阿克提坎村党支部书记艾合买提·热合曼正在和村民们谋产业发展、算收入账。

“去年收入16万元,今年应该还要多一些。”村民阿不都热依木·苏来曼满脸自豪。33岁的阿不都热依木养着20余头牛,种植了150亩玉米,今年尝试兔子养殖获得成功。“几年前,阿不都热依木还是咱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呢!”艾合买提对阿不都热依木身上发生的变化异常感慨,在他看来,这是阿克提坎村乃至草湖乡变化的缩影。

  轮台县境内的塔里木胡杨林公园(央广网发 邓建中 摄)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和水资源无序低效利用,塔里木河流域地下水位下降。在此背景下,2002年地处塔里木河中游的轮台县启动实施塔里木河治理移民搬迁工程,草湖乡4个村400多户农牧民整体搬迁至距离轮台县城14公里的新草湖,也就是现在的阿克提坎村所在地。

在66岁村民热合曼·马木提的记忆中,老草湖资源匮乏、交通不便,赚钱难、看病难、上学难,样样都难。去一趟县城,赶着马车要走两天,后来坐拖拉机也要在尘土飞扬的砂石路上颠簸一天。

即便如此,当时的热合曼和许多村民一样,还是不愿搬出来。“在那里生活习惯了,就是不想挪窝。”热合曼说,后来听说新的居民点距离县城近,还有自来水,他才慢慢动了搬迁的念头。

村民买买提·热合曼当初主动搬迁,主要是为了过上有电的日子。那时村里有一台发电机,每晚只供3个小时的电。“没电的时段孩子要看书学习,只能点蜡烛甚至柴油灯。”让买买提痛苦的是,早晨起来嗓子里难受,眼睛也被烟熏得发红。

2002年11月,热合曼、买买提等人作为搬迁的第一批村民,从世代居住的老草湖,搬到了有水、有电、道路宽阔,基础设施齐全的新草湖,彻底与“每天供电3小时,人畜共饮河坝水,马车两天到县城,用羊换面过日子”的生活告别。

轮台县境内的塔里木胡杨林公园里,一只苍鹭飞过胡杨林。(央广网发 邓建中 摄)

“这地方以前也是戈壁滩啊,你看,现在有学校、医院、广场,是大家幸福的家!”20年后,热合曼看着村里笔直干净的柏油路和整齐划一的房舍,由衷地感慨:“事实证明,搬迁搬对了!”

据了解,草湖乡地广人稀,土地含碱量极大、降雨稀少,种植棉花、小麦、玉米等传统农作物增收空间小。刚搬到新草湖乡时,由于此前村民以放牧为主,缺乏技术,绝大多数人像阿不都热依木一样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近年来,乡里鼓励村民进行土地流转,全乡土地流转面积达到5700多亩,土地流转价格最高达每亩400元,成为村民增收的一条渠道。土地流转解放了村民的双手,富余劳动力通过打零工、稳定就业等方式增加收入。此外,村里还通过发放鸡苗、菜苗,种植西瓜等方式,让小庭院成为村民增收致富园。

为了让搬迁后的村民尽快增收致富,草湖乡还大力发展特色养殖。草湖小山羊是巴州独一无二的牲畜品种,而草湖乡则是小山羊养殖的重点地区。目前,全乡生产母羊达2.5万只,每年出栏量约1.5万只,畜牧业正在成为草湖乡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2021年,全乡农牧民年人均收入达1.5万余元。

“通过出台配套政策、完善软硬件设施和产业扶持,我们既搬出了‘绿水青山’,还开启了农牧民的幸福生活。”见证了草湖乡生态搬迁全过程的艾合买提说,“只要方法对、路子正,百姓幸福与生态良好可以相得益彰、互惠共赢。”

(罗成)

【责任编辑:张瑨瑄】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