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5年,他和团队完成招果洞遗址发掘

(本网记者 张鸿杰 实习生 罗倩莹) “在贵州16年,我几乎走遍贵州所有区县,深感贵州考古工作大有所为,潜力无限。这是张兴龙工作16年来最自豪的一个项目,他陪伴招果洞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洞穴到成为2020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历时5年,他和团队完成招果洞遗址发掘

来源:多彩贵州网 2022-08-05 16:01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多彩贵州网讯 (本网记者 张鸿杰 实习生 罗倩莹) “在贵州16年,我几乎走遍贵州所有区县,深感贵州考古工作大有所为,潜力无限。”8月5日,全国文物系统先进工作者、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馆员张兴龙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大学时,张兴龙被调剂到考古专业,入学前期他对自己的专业一直“无感”。改变发生在成都金沙遗址的一次实习参观。张兴龙被出土的精美文物所震撼,特别是亲眼看到刚刚出土的“太阳神鸟”,让他对考古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考古的魅力在于真实,真实的记录下那个时代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那次实习经历,让他意识到考古的意义和乐趣,也让他成为班里三个至今还坚持在考古一线的学生之一。

2006年,张兴龙从四川大学毕业后来到贵州从事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当时有人告诉张兴龙,贵州可能不是考古的最佳之地,但张兴龙却不这么认为。

“贵州有丰富的考古资源,尤其是人类狩猎采集阶段的遗存,遗址数量多,保存的信息十分丰富。”虽然彼时贵州的考古研究刚起步不久,但张兴龙已经跃跃欲试准备大干一场。

同年7月,张兴龙应聘到贵州省文物保护考古所。入职后的第7天,他接到入职后的第一次考古调查工作:前往福泉,对一条高速公路进行沿线文物调查。

2009年,张兴龙在老坟山遗址发掘现场

当时正值盛夏,农作物和野外植被非常茂密,每天的调查工作都要穿梭其中。张兴龙的衣服被汗水湿透,身上也常常被带刺的藤蔓植物和农作物划出一道道伤口。

“有时为了核实一条文物线索,要在烈日下步行几个小时,但是只要有所发现,身体的痛苦和疲惫就会一扫而光。”第一次考古调查,养成了张兴龙吃苦耐劳,踏实认真的工作习惯。

  张兴龙(右)和同事测量古文物

比起工作条件的艰苦,长时间不能和家人相聚是张兴龙认为最“苦”的地方。在张兴龙的记录中,最久的一次出差是2008年,共计253天,那年,正好是他的大婚之年。

“考古所的年轻人长期出差是常态,对家庭是亏欠的。”张兴龙说,考古人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配合基本建设考古工作,工作时间是由项目工期决定,必须在规定的工期完成工作。

2016年,贵州贵安新区招果洞遗址被发现,张兴龙带领团队对洞穴进行发掘。该遗址的文化堆积有8米深,划分为25个文化层,跨越了整个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

有专家把它比喻成一个时间胶囊,4万多年的时光就浓缩在这个洞穴里。

为了将遗址包含的信息提取完整,张兴龙和团队每天都要小心翼翼地将文化堆积逐层揭露,并测量每一件遗物的三维坐标等信息,先后一共测绘1万多件。

“这个过程非常枯燥、繁琐,每个文化层有几十甚至上百件遗物需要测量,而每件遗物的测量都需要几个专业人员协同作业,每测完一层才能继续下一层的发掘工作。”

历时5年,张兴龙和团队完成了招果洞遗址的发掘工作。

这是张兴龙工作16年来最自豪的一个项目,他陪伴招果洞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洞穴到成为2020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最重要的是,它让大家看到大约4万多年前到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历程,复原出大量人类活动的细节信息。”张兴龙说,他喜欢考古的原因就是能见到很多人可能一辈子都见不到的东西。

“人类自诩为地球上最智能的物种,是不是应该弄清楚自己从哪里来呢?”张兴龙说,认识过去,是为了更好的把握未来,这便是他考古的终极目的。

“如果在我退休前,或者说在我有生之年,能厘清贵州古人类以及他们的文化发展脉络,那就算功德圆满了。”在张兴龙眼里,考古工作不是以“年”为单位衡量,而是以“一辈子”来衡量的伟大使命。

如今,贵州的考古成果逐渐被大众所熟悉,贵州在考古界也有了一席之地。张兴龙十分渴望能够有更多的人才来到贵州,一起发掘贵州璀璨的文化遗产。

一审:丁 憐

二审:李 蓓

三审:彭奇伟

(张鸿杰)

【责任编辑:王旭泉】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