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举办“数字化改革与算法综合治理”沙龙

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举办“数字化改革与算法综合治理”沙龙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1-11-06 13:4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算法的不可解释性是一个很大问题,不论从设计者还是使用者角度来看,算法部署后由于被滥用或遭到恶意攻击,出现意外不可控结果,应引起各界高度关注。”这是浙江大学网络安全专家任奎教授在“数字化改革与算法综合治理”研讨会上提出的警告。

2021年10月30日,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举办“数字化改革与算法综合治理”公共政策沙龙。来自公共政策、计算机、网络安全、区块链研究机构以及立法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算法原理、算法应用场景、算法综合治理等问题进行了富有建设性的探讨交流。

浙江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院长任奎教授认为,当今社会算法的支配力日益增强,比如金融界应用算法做自动投资和高频交易,推荐系统使用算法根据个人的偏好进行个性化信息和广告推送,风控算法被用来对借款风险进行自动评价,政府也开始利用算法进行自动化资源分配和政策调整等。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的量化交易规模已达到万亿级别,已成为金融市场上一股不容忽视的交易力量。算法交易可有效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增加市场流动性,快速准确地发现价格,但是算法和策略的趋同性愈发严重,也会大大增加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与波动,并且还会导致这种非正常波动在不同金融市场间快速传递。

为避免此类“黑天鹅事件”发生,浙江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量化研究员陈通建议,交易所应考虑对交易机构的资金流动进行一定的监控,设立一定的预警与防范机制,当发生不合理情况时能及时通知投资者。

“由于大部分的量化交易属于程序化交易,监管机构应当为正常与非正常交易设定一个统一的标准,以防有人借算法之名行非法套利之实。”陈通说。

算法(Algorithm)原指人类让计算系统完成某些特定任务的明确指令序列。按应用场景划分,算法大致分为推荐类算法、金融风控算法、计算机视觉算法、语音识别算法等几大类。例如,推荐算法可提升检索效率、改善用户体验,广泛运用于电商、社交、内容、资讯等众多领域。但是,近年来“信息茧房”“娱乐至死”“大数据杀熟”“被迫困在系统里的马路骑手”等问题,令人对推荐算法产生质疑。

让算法有章法,让算法不再算计人。与会专家呼吁,算法综合治理要从源头抓起,在算法设计之初就介入监管,提高算法透明度,充分尊重用户的知情权和对推荐算法的弃用权,同时加大对复杂场景算法的动态监管。

“从长远来看,算法治理的信任度和透明度问题需要在发展中解决,单纯的代码公开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要从多维度合力来形成参与主体间的信任,这是未来的一个挑战!”任奎说。

(中国日报浙江记者站)

【责任编辑:潘一侨】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